第十九章 功利心和念头通达

药师仙踪 宫毗罗 1571 字 2022-11-12

严子休心想,这人是个话痨吧?是不是平常缺听众啊,逮着谁和谁说?可真能白话。再说了,在应天地区说历史厚重,那可是有点贻笑大方了。据林语堂考证,以应天为中心,以一百五十里为半径,春秋之前中国的名人,90以上都在此活动过。所以应天的历史厚重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能白话,是能说的意思。)

田富见这两人有点兴致缺缺,就换了个话题:“您两位都是文化人,我想请教,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怎么个看法呢?”

这边两人对视一眼,明白这位哪是请教啊,肯定是等着讲述他自己的一番道理。老马说:“还想听听你的看法。”

田富来了劲:“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没人说得清。有人说看到过报应,有人说看不到。不过我有个看法,我觉得吧,实际是善有喜报,恶有烦报。你做个好事,心里肯定高兴,这就是善有喜报。你做了坏事,可能爽一会,但早晚心情会因此受影响,被折磨。这是恶有烦报。”

严子休觉得这位田先生的思路倒也独特。一般人认为的报都是外报,比如欠债还钱,舍财得福,敬人人敬之类。田先生思考到了内心的回报,确实是个妙人。他对田富说:“你这个思路很奇特,有道理。”老马也点点头。

田富颇为高兴,觉得他的思想成果推销出去了,道:“严老弟,你怎么看呢?”

严子休的见解和体悟水平,跟着无忧那是蹭蹭地增长,回答说:“善恶的内报,田大哥说的很有启发性。外报,我觉得也是有的。善恶之报,不能只看一时,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需要拉长时空,拓宽时空,才能看得清楚。一般人只看局部、表面和短期,当然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所以才聚讼不已,争论不休,彼此不服气。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谈论善恶之报,其实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更友善。比如有的人害怕恶果,看到灾祸才会改变行为,这样的人如果不知道善恶之报,就会肆无忌惮,甚至无恶不作。有的人则喜欢快乐,这样的人只有看到好处,不管是里面的还是外面的好处,才会有动力去做好事。”

田富有点意外,没想到这小地方还有这样见解颇深的人。老马问严子休:“那你的动力是什么呢?”

严子休道:“我以前也有过怕恶果的时候,也有过追求快乐的时候。我觉得这两种动力都很正常,都可以理解。不过现在我有个感觉,觉得自己不想那么斤斤计较,不能再去考虑每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对自己有什么坏处。我只要这么一算账,就难受,就念头不通达。我现在只是想,每件事对大家有好处就行。我这么想,很畅快。”

田、马二人都有些惊异。田富有点不服气,问:“那你只考虑对大家有好处,你自己呢?就不考虑吗?我不信有这样无私的人。”

严子休笑道:“我,不就在大家之中吗?为什么要设立一个勉强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所谓无私模式呢?”

田富大拇指一伸:“高论!”

老马原本担心田富说话太直,严子休受不了。没想到严子休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把田富说服了。他感慨地说:“我第一次听到这么清晰的说法,心里觉得很痛快,很敞亮。不可否认,善恶之报既有客观存在性,也有对社会的劝善警恶功能。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功利心所驱动的。说不定在这世界的某个地方,还有人在苦苦探索,内心斗争:是自私自利呢,还是牺牲自己奉献他人呢?只顾自己吧,不屑。牺牲自己吧,又觉得哪不对。‘我,就在大家之中。’小严这话说得太好了。不患得患失的感觉,也是太好了。这个见解如果传播出去,应该会让不少人豁然开朗,过上洒脱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