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战后对武器的反思

福船、广船主要用于商船,可以作为武装商船对付海盗或倭寇之流。

沙船更是近海和江河船只,最好不要参与海战了。

至于运用大量浆手的蜈蚣船,实在装不了几门炮,交战效果不提也罢,但确实比较灵活,有一定特殊用处。

日后作为点缀和补充即可。

海战的总结很详细,给王宏宇的定位提供了现实依据。

陆战也反馈不少正面信息。

陆战中燧发枪非常好用,打得尼德兰人也抱头鼠窜,刺刀更是决胜的关键所在。但是被敌人舰队重炮压制,连周强都牺牲了。

魏忠贤和周义杰会落实周强等一批将士的追封与抚恤。

防炮击训练,会是以后必备训练内容。

后续对柔佛王国之战,基本上明军优势很大,倒是没有太多武器装备方面的反馈。

王宏宇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海战和陆战要走不同科技树了。

陆战的炮要轻便为主重炮为辅,步兵的装备也是轻装燧发枪刺刀渐渐重要,重甲长枪或格斗步兵为辅助。

陆战的科技树要走数量和轻便为主的发展路线。

海战截然相反。

必须要重炮巨舰,重炮需要巨舰才能承载,巨舰也需要重炮发挥其作用。

大炮的问题可以解决。

大明的铸炮技术本身不比西方差,个别如铁芯铜体、泥膜铁铸、失蜡铸炮技术更先进,技术可以但是科学落后,有优秀工匠,缺少优秀火炮学者。

更关键的是,西方火炮学者与火炮工匠往往在同一个作坊,彼此间不会特别割裂。东方的工匠与学者,身份相差悬殊,在晚明之前两者交集太少了。

幸好王宏宇一有机会搞根据地,就着手解决此事。

建设军屯里既有娴熟工匠,也有一批吸引来的旧式学者,也有西南联合学堂培养出来的既能动手又懂科学的新式人才。

毕懋康、李铁柱成为学者与工匠的代表人物,其他也有一大批人才聚集到郧阳、重庆、广州和天津的军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