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页

嘉靖端坐御椅,认真过目,当看到徐谦所提的方略,竟是若有所思,可以说徐谦制倭的几处要点都和他不谋而合,而嘉靖产生这些方略都是经过臣下大量参谋的,这是一些心腹干臣与嘉靖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可是徐谦毕竟现在只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能老道的察觉出如此多的要点,又能对症下药,尤为难得,这让嘉靖产生某种错觉,觉得这徐谦根本就是个从政数十年的老油条。

比如徐谦第一条,便是提出倭寇袭扰数省,单凭各省巡抚各自为战是不成的,倭寇是流窜犯,今日在福建,明日说不定就去了浙江,若是各省各行其是,很容易被他们牵着牛鼻子走,因此徐谦倡议,设江南总督,节制江南各卫兵马,专事制倭,如此一来,这种职责不清、责权不明的事就可以避免。

同时,徐谦又对江南的卫所官军提出了某种担忧,国家承平这么久,江南百年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事,而江南各卫已经不能承担起剿倭的能力,既然如此,那么就势必要重新编练几支专制倭寇的军队,徐谦在这方面,竟也提了几个意见,也都深合嘉靖的心意。

嘉靖一路看下去,起先的几篇策文让他看得倒还觉得过得去,虽然有些幼稚甚至荒诞,可毕竟是贡生作出来的,这些人没有经历过什么世面,能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可是现在看徐谦条理清晰的将这一条条的应对倭寇的方略详尽列出来,既提出了倭寇的弱点和长处,也提出了官军的一些劣势和优势,最后再做出总结,不但让读者一目了然,其中几条建议,也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哪里是读书人能写得出来的,怕是浙江和福建巡抚也没有这样清醒的认知和灼见。

当然,这东西好不好在乎于看的人,就如清贵的刘希,就觉得这样的策文是下乘,可是对嘉靖却犹如至宝,说到底,还是各人见识不同,主张也是不同而已。

嘉靖越看目光越是深沉,心里不免在想:“若非徐谦是浙江人,朕知道他这个人绝顶聪明,看似糊涂,其实却是办事老道,只怕朕也不相信这是他作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经世之道。”

他哪里晓得,徐谦提出来的这些主张都是历史中抗倭的真实事迹,嘉靖朝为了抗倭,曾在江南进行过一些相应的改革,比如总督的设置,比如不再依赖卫兵制,转而进行有限的募兵制等等。

徐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再结合自己在杭州的所见所闻,用超高的文笔润色,最后才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眼界之高自不是同年们所能比拟。

第二百九十七章 天子出题

洋洋上万言的策文看得嘉靖心潮澎湃,里头不但有许多和他心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且也给予了嘉靖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比如募兵,如何募兵?兵丁如何操练?这一直都是兵部的弱项,兵部是个文官衙门,笼统一些,他们主要负责的是武官的升调和功考,以及粮草的调拨,虽然也有操演之法,只是文官老爷们重教而不重术,认为只要如何如何,将士们便会如何如何,其实都是假大空,忽悠人用的。

其实这东西确实有很大的蛊惑性,至少朝廷这么多年也没有人对其产生质疑,以至于明军到了土木堡之后,随着一批优秀将领折戟沉沙,开始高唱起某个调论,这种调论并不注重官军的素养和作战的操演,而着重在忠勇上头下功夫。可问题就在于这东西都是虚的,谁忠谁奸,谁勇谁怯,不到关键时刻谁也分不清,结果就是,老爷们说你忠勇你就忠勇。

而徐谦则总结了一套练兵之法,既所谓兵贵精不贵多,兵多则散,容易滋乱,其实是不再给粮练兵,而是给银练兵,大大提高官兵的积极性,大大简化掉军中的陈规,日夜操练。

这种练兵之法,古今中外都有,其实也不算什么,只是对朝中衮衮诸公们来说,这东西显然不太对他们的胃口,嘉靖却是眯着眼,似乎觉得颇有道理,他是个很现实的人,一个现实的人当然晓得几句空话对丘八们是没有用的,不给予足够的保障,单凭几句民族大义,几句仁义礼信就想让人给你卖命,这简直就是笑话。

徐谦的万言书说得很详尽,一些细微处也费了笔墨,嘉靖暗暗点头,再去看其他的策文时,已经味同嚼蜡了,在他看来,徐谦的策文太实,与之相较,其他的策文过于务虚,说得天花乱坠,什么诏告天下申饬倭寇罪行,又是什么将士必定奋勇,人人争先。说白了,这就是空话套话,英宗皇帝、孝宗皇帝会信,可是太祖、文皇帝还有嘉靖这种人不会信的。当然,太祖和文皇帝与嘉靖又有不同,他们固然不信,可是会提倡,这就是所谓的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提倡这种所谓的空话,是为了政治目的,可是自己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这是从实际出发。

可是到了嘉靖朝,局势又不一样了,太祖和文皇帝可以提倡,在于明初之时,明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在巅峰时期,所以就算提倡也无伤大雅,可是到了嘉靖手里头,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堪忍睹,糜烂到了骨子里,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必须拨乱反正,否则就要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