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值房里温暖如春,杨廷和是素来晓得王鳌的情况的,王鳌一到,立即吩咐左右乘上一碗热腾腾的参汤给老爷子祛寒。

这参汤还是向御膳房讨来的,宫中有两处膳房,一般情况,皇帝不会和大臣搭灶,皇帝的饮食自然有内膳负责,而平时在皇城里办公的内阁大臣以及太监、宫娥人等则在外间的膳房用餐。

热腾腾的参汤升腾着袅袅白雾,王鳌倒也没有拒绝,拿着银勺儿慢悠悠地吃了几口,吃到一半,便用白巾擦拭了嘴,笑吟吟地道:“还是杨公素知老夫的脾气,这茯苓参汤一向合老夫的胃口。”

杨廷和笑了,客客气气地道:“那么王公不妨多吃一些,膳房那儿还有,再叫人讨一些来也并无不可。”

“这就不必了。”王鳌平淡地道:“这吃用和做事一样,万事不可务求圆满,只这一碗也就足够。”

坐在一旁的毛纪笑嘻嘻地道:“王公说的有道理,万事不能求圆满,这月儿还有阴晴圆缺呢,更何况是人?”他正待借题发挥,结果王鳌压根看都不看他一眼,却是笑吟吟地对杨廷和道:“听说江南那边平倭,官军得了一场大捷?”

毛纪很是尴尬,显然人家架子大,连搭理自己,做个样子的心情都没有,压根就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毛纪心里随即勃然大怒,你是学士,我也是学士,你以为你是谁,真以为四朝元老,人人叫一声王公就了不起吗?

只是这会儿还真没有他插话的份,杨廷和笑道:“不错,这是本月第三次捷报,陛下看了之后很是欣慰,直言咱们的差办得好,下头的将士也肯用命,这是好兆头。”

王鳌吁了口气,道:“好兆头固然是好兆头,却也不能松弛,倭寇凶残,不可用常理度之,老夫在苏州的时候对倭寇的行径素有耳闻,他们多是穷凶极恶的悍匪,要剿灭没这么容易。”

杨廷和只是一笑,没有继续说下去了,眸光一闪,像是想起了什么,道:“王公所言甚是,所以才要徐徐图之。近来这京师里头倒是有许多流言蜚语,王公,路政局的事,你知道吗?”

终于进入正题,毛纪不由精神一振,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冷笑,略带几分狰狞地看向王鳌。

王鳌淡淡地道:“听说过一些。”

杨廷和漫不经心地道:“王公以为如何?”

“捕风捉影,不足为信!”王鳌的回答倒是干脆。

毛纪冷笑,忍不住道:“信不信,查了就知道,既然能查户部,为何不查路政局?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十七万两纹银,朝廷赈灾,一次也不过糜费数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