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页

提拔年轻官员……

这杨廷和当然是老油条一样的人,被徐谦坑了是一回事,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玩买一送一的游戏,陛下不是想提拔徐谦吗?那么索性就提拔年轻官员,徐谦自然要提拔,可是其他人也要火线提拔起来,杨廷和毕竟是吏部尚书,这提拔的权利最终还是掌握在他的手里,再加上他门生故吏不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朝廷洗一洗牌。

如此一来,在这个章程之中,徐谦自然是得了莫大好处,顺着这股春风平步青云,正式迈入高官的门槛,与此同时,杨廷和受益自然也是不小。须知朝廷提拔官员,既要看资历,还要看人脉,若是资历不足,皇帝都不好干涉,换了他杨廷和,也是惹人非议。

可是现在好了,请陛下拍了板子,杨廷和再主持大局,等于是内阁和宫里联手,打着换风气或是整肃吏治的名义行事,就算有人非议杨廷和,杨廷和大可以说这是天子拍板,他不过是奉旨行事,轻而易举就能推卸掉责任,可要是有人非议天子,宫里照样可以说,这是大臣的建议,宫中觉得可行,于是便试试看。

嘉靖脸色变幻,心里也是苦笑,他算是明白杨廷和的意思了,杨廷和是在和他做交易,这个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他人嘉靖想管也管不着,唯有徐谦才是他较为关注的,毕竟君无戏言,而且徐谦若是能步入侍读学士,那么就有了参赞军机的资格,对徐谦获益良多,想到这里,嘉靖却不急着答应,慢悠悠的道:“你是说升任徐谦为侍读学士?唔,这倒是深合朕意,只是既是侍读学士,又让他掌什么为好?”

到了侍读学士的层次,就算是主官之一了,一般都会分派任务,比如李时在待诏厅,身为侍读学士的时候就是待诏厅的首脑,也有人主管修史,有人负责典簿、图书之类,这就好像知府衙门一样,虽然侍读学士不是翰林学士,可是如果非要比较,那么通判之类的官职却比较适合,虽然大家隶属知府衙门,可是有人管刑狱,有人管户册,下头都有一批佐官和吏员。

而李时在待诏厅虽为掌待诏厅的侍读学士,只是他运气不是很好,里头却有个杨慎,杨慎这种数一数二的官二代你管得住吗?所以徐谦进入待诏房的时候,这李时很是低调,一点都没拿出主官的架子出来,倒不是他当真平易近人,实在是他怕人枪打出头鸟。

杨廷和沉吟片刻,道:“他既兼皇家学堂教习,是否换个侍读前去皇家学堂?”

嘉靖摇头:“皇家学堂眼下规矩已经制定,可是许多事情不免还要徐爱卿亲力亲为,朕看不宜轻动,这差事就兼着吧。”

杨廷和道:“既然要兼着皇家学堂的差,那么入宫待诏又或者经筵日讲的差事怕是不能办了,至于论撰文史怕也有些勉强,不如就专司稽查史书、录书吧。”

稽查史书、录书……

嘉靖皱眉,这个差不太固定,也比较随意,比如在文皇帝时期,这是十分重要的差事,当年文皇帝为了创永乐大典,命内阁学士为总裁,专门负责此事,为了表示重视,稽查史书、录书的官员几乎可以直接下条子调动各部,比如听闻哪里有什么孤本书册,一个条子下去,各部就都得乖乖配合,至于每年的糜费,几乎是想要多少户部乖乖拨发多少,绝对不敢忤逆。

不过近来,除了明实录之外,朝廷并未修什么书,这其实也是正常,正德皇帝当政了这么多年,这位仁兄对修书的事实在没多大兴趣,所以这录书和稽查的事也就荒废下来,而嘉靖皇帝刚刚登基,眼下的目标是争权夺利,自然也没有兴致管这烂摊子的事。

杨廷和提议徐谦负责稽查史书、录书,看来也是不希望徐谦真正接触什么实权的差事。

杨廷和固然有他的私心,嘉靖现在所要的则是尽快完成承诺,也懒得和杨廷和争执,况且翰林本就是清闲的差事,无论是经筵日讲或是待诏、论撰文史之类的差事也都只是清贵而不显要,嘉靖自然也不愿意在这上头多事,徐谦最需要的,是有这个资历,资历到了手,过了几年自然另有任用,或是下去镀金,任一方巡抚,又或者直接到分派各部,加为侍郎,甚至于鸿胪寺、钦天监这样的衙门,直接可以升任为主官,这就足够了。现在做什么,倒是无关紧要。

嘉靖颌首点头:“这件事就这么办吧,旨意要尽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