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这百科二字,让人觉得他娘的有那么点儿问题,莫不是又要闹笑话?

谢正道:“这百科全书又是什么?”

徐谦笑道:“百业生百科嘛,士农工商即是百业。本官的想法是这样的,这百科全书可分为五大子纲,其一曰海国图志,专述各藩国风情,再制海国全图,各国地处哪里,沿用的是何种体制,其朝廷设有何种官职,百姓生活如何,是否接受了我大明的教化,又有什么特产。其二吧,即为工学,工学可分为匠艺两类,匠又可分为木、铁等小类,至于艺嘛,则是如何启发人智,改良工具。其三为农科,农科分五谷和桑茶等类,收集各地农学的孤本、秘本,进行整理归类。前四为商学,亦可至民间亦或各国寻觅商学文献,加以整理。这最后,自然就是杂学了,下列医、吏等科,诸位……这百科全书一旦编出来,便是旷世伟业,诸位定要与本官一道,同心协力,将来必能名垂千古。所收录的文献,可以不拘泥于大明,比如匠学,既可在大明收罗古方秘法,以及炼铁之法,亦可派人前去倭国、佛朗机,收集制铁技艺……”

徐谦林林总总,足足说了小半时辰,将他心里的想法尽皆说出来,有的时候,竟一时不知用什么词汇表达,毕竟要让这些翰林清流们理解下九流的东西,实在有些为难,不过大致的意思,总算是全部表达了出来,他的意思很明白,要编一本类似于教科书似得各类书籍,这些书籍涵括了各国风情,士农工商,还有诸多的杂类,将所有的技艺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编练成一个总纲,以永乐大典的形势统合起来。

比如制铁的问题,事实大明从不缺制铁炼钢的技术,比如汉朝之前,百炼钢的技术就已经出现,此后炒钢、灌钢的技术亦是纷纷出现,可是反而到了大明朝,钢材的锻造技术反而难以突破前人,反而是倭人在接受了汉人的百锻钢技术之后,不断精研,竟在这方面成了某方面的大师。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各朝的统治者不愿意费这个功夫,士绅占据主流的社会里,锻铁炼钢一向受人歧视,结果导致倭人的精英去炼铁制钢,而汉人只有最底层的匠人才从事这样的职业,这要是能练出好钢来,那才怪了。

其次,就是技术的流失,汉人但凡有好的技艺,往往都认为这是祖传下来吃饭的手艺,绝不肯外传,生怕别人抢了饭碗,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民间的各种登峰造极的手艺往往不会普及,就算某家人研制出了新技术,最后也只是藏着掖着,希望一直子子孙孙的传下去,可要是一旦遇到子孙不孝,又或者绝嗣的状况,技艺也就失传了,如此一来,便是曾经出现再如何灿烂的技艺,最后后人非但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反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论起发明创造,汉人数千年的历史中可谓是璀璨无比,各种技术都是都是屡开先河,偏偏往往最后演化成了半吊子,火铳不如佛朗机,制刀又不如倭人,至于造船的技术,也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现在却反而大不如前,甚至许多地方及不上佛朗机。

既然如此,那么就编书,搜集倭人、佛朗机人还有民间的各种设计和技艺,进行融汇,由书本的方式统合在一起,这个工程量绝对不小,而且想要别人交出自己祖传的手艺,不但费时费钱,还需要各地官府大力配合,有这些破家县令们的精神支持,这项大工程才能够顺利进行。

第四百七十八章 徐某人妙计求全

只不过徐谦兴致勃勃,在谢正等人听来,这徐谦编的所谓百科全书,实在是离经叛道,在这唯有读书高的年代,翰林院编出一本这样的书来,怕要贻笑大方。

谢正的脸已是垮了下去,他就晓得不会有好事,只是想不到,徐谦的想法实在是有够跳跃,先是要编王学总纲,本就闹的要死要活了,好嘛,好不容易盼到这小子收手,结果又来了个百科全书,这是语不惊死不休,不弄出点骇死人的东西来都不好意思叫徐谦了。

王检讨赵检讨二人已是麻木了,无所谓,反正什么都是无所谓,他要是不正经一点,大家才会觉得意外,这种非主流天晓得是怎样成为侍读学士的,连这样的人都是学士,可怜二人熬了这么久的资历,年纪比徐谦大的多,却还是个可怜巴巴的检讨。

杂学本就不为士林接受,更别提是翰林院了,只不过徐谦耍了个花招,假如一开始申明自己要编的是百科全书,怕是所有的矛头都要指向徐某人,亦徐某人的能耐,纵然是面厚心黑,有天子背书,怕也吃不消。理学整王学的手段已经见识了,假若这些手段来整徐某人,徐某人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又是衍圣公,又是廷议,又是内阁,还有六部、都察院,甚至连顺天府都有参与,徐谦这小身板,还不够人家打牙祭的。

不过对徐谦来说,这世上从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黑不完的人,眼下大明朝的工商萌芽随着如意坊的崛起而已经开始萌发,商业的发展使得大明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短缺,在这种情况之下,工坊势必要起来,工坊需要大量熟练的工匠,而工匠的培养却一直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本百科全书编出来,再具有官方性质,并且得以经过如意坊的刊印而散发天下,这本书,势必会成为工商农杂的指导书籍,使得工匠的速成不再是奢望,与其让工匠们自己去琢磨如何提高技艺,还不如汇编各种技艺之法,使他们少走弯路。

一旦大量的工匠可以通过知识进行培养,再加上融合了天下各种独门秘技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比如通过更好的纺纱机,使得纱布的批量生产有了保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心,在以往,永远都是士农工商,而如今翰林编练农工商以及杂学,某种意义来说,会微微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至少表明朝廷在某种意义,对这些人有了一定认可。

虽然还远远不够,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先河,徐谦才决心促成此事,要促成此事,就必须得有肉盾,想来想去,王学最是合适,先让王学跳出来,激化王学和程朱理学之间的矛盾,分化读书人,煽风点火,一个新兴的阶层,才可以在这夹缝中挣扎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