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页

内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筹措粮草,调集兵马,随时准备南下,这样做的目的,威慑意义更大一些。

现在过了这么多天,眼看这个年已经过了,杨廷和不得不考虑一下那份王直的请降书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朝廷招抚,就可以不需要任何代价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朝廷失去的,终究还是脸面。

杨廷和近来感觉越来越烦躁,尤其是几次宫中召问,更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宫里显然也很急,江山毕竟是朱家的,最急的自然就是嘉靖了,嘉靖倒不怕一个杭州出问题,而是整个江南,都形成雪崩式的效应,任何一个危机,随时都可能像癌症一样扩大,今日能丢杭州,明日宁波就能保住?

三千倭寇就如此,据传海外倭寇巨万,又当如何?

还有,杭州沦陷,江南震动,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小。

嘉靖从大年初二到现在,一直没有睡过好觉,他的怒气,少不得就要发在黄锦头上,黄锦每日小心翼翼伺候着喜怒不形于色的嘉靖,肥硕的肚子足足少了一圈,整个人显得清瘦了一些,也多了几分颓唐。

而这时候,通政司传来了捷报。

皇家学堂上下人等,诓出倭寇千余人,于庆春门外鏖战,大败倭寇,倭寇败逃,皇家校尉追击,分别于丁桥、许村、周王庙等地大败倭寇,七战七捷,斩首千余,俘贼三百,匪首李光头拿获,徐质人等授首……

捷报的奏书如今落在嘉靖的手上,嘉靖一动不动的看着,舔了舔嘴,显得不可置信,而后又眯了眯眼,露出几分怀疑,随即放下了捷报,召来黄锦道:“这份奏书,是否可能是冒功?”

黄锦拿了奏书来看,来回看了几遍之后,才道:“陛下,奴婢以为,应当不是冒功。”

嘉靖还是有些不信,道:“何以见得?”

黄锦道:“其一,这功劳太大,实乃平倭之役以来罕见的奇功,这样的大功,一般人可不敢随意冒领,毕竟太过引人瞩目,但凡是冒功的军将,都会把功劳往小里说,今日报个小功,明日又报个小功,如此累积,既不会惹人注意,又可升官发财。”

嘉靖听了,微微颌首,觉得有些道理。

黄锦又道:“再者,眼下在这节骨眼上,杭州被倭寇侵占,冒功的时机也不对,现在朝野的眼睛都盯在那儿,突然来了一场大捷,肯定是举国欢庆的大事,一般冒功的军将,都不会选择这样的时机,岂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何况这木还是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