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页

面对朝廷如此的优待,杨执一也是激动不已,经过一番权衡后,最终选择了山南的襄州作为外任的目标。

几处要地恰好长官出缺,即便没有杨执一的请求外任,朝廷也要尽快选择能臣干员出任。所以当杨执一做出选择后,朝廷便即刻发给告身,着杨执一尽快启程赴任。

杨执一离京之前,李潼也特意召见其人,不免又做出了一番勉励:“今我国家虽非大帝故时疆域盛极,但四方疆土亦广袤可观。丈夫立于此世,朝廷凡所选任,能有远游之志,便可称为上才。困养于家室,行不出三秦,纵能平流进取,也是等而下之。卿能勇当外任,于朝中堪称表率,人情之内也是让朕心怀大慰。”

杨执一听到这赞言,脸上稍露惭愧之色,垂首恭声说道:“臣实在不敢当圣人如此赞许,虽作请任、沽得浮名,最终选职宦游、亦不足千里之程……”

“已经很不错了,今人重内轻外,以坐望宸居为贵、以游历州县为贱。殊不知四海之内、率土之滨,何处不是朝廷赏才用士之地?立意已经内外有别,行事难免私情当先,这样的人即便能循途充位,朝廷又何敢以大任托之?”

讲到这里,李潼又忍不住叹息一声,转又继续说道:“人情难免有重乡土,逆旅飘摇总是伤情。但民之福祉、国之兴盛,正在于内外群臣克己节欲。所以朝廷颁定资格选官,以州治上评为优。立朝诸士,若所见无覆四方,历任不及内外,议论皆出于故纸情怀,全无一二身临其境的体会。朕即便不吝名爵,但这样的人又如何与之畅谈国事?”

早在开元元年,朝廷的选官资格已经有所改变,但从开元元年至今,尚且不满三年考期,所以这些资格新规也都还没有正式发挥出效用来,以至于许多时流对此仍有些不以为然。

无论是科举还是铨选等所考选察授之人,仍然不乏心存幻想、不愿远去,留在京中继续跑官的现象。

李潼对此也有些无奈,世上总免不了有人觉得自己比旁人都要聪明,不肯循从大势、偏要另辟蹊径。既然这些人都觉得朝廷给予的官职待遇配不上自己,那索性便让现实给这些人上一节课。

于资格中对外官有所优待,还只是吏治改革的一个方面。从今年开始,朝廷也要加强收紧对两京官员的考核标准,清理掉一批机关老油子,给一批才能得到锻炼与体现的州县官员腾出位置来。

同时对于官员察授不任的失官现象,也将会给予重视并严惩。倒也不会一刀切的直接禁锢终生、不许为官,但这一污点是一定要标注在资格档案之中,接下来一系列的仕途进步乃至于子弟荫封都会大受影响。

圣人针对如今朝中吏治而大发感慨,不过杨执一所想当然没有这样宏观,他请求选择外任,更多的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量。

所以对于圣人这一番感言,杨执一只是恭然聆听,直到圣人讲完之后,才又开口说道:“臣所思虑,远不及圣人如此大体。但之所以请任地方,也的确是有感而生。今者天恩垂怜,施眷臣家,家门上下俱感圣意仁德,不弃卑微。

臣家因此再显赫于京中,叙情访故者络绎不绝,大异于往年门庭之冷清。然而臣实在没有长于人情世务的才干,家兄辞世以来,唯以拙谨守于门户之内,追衔兄志、不敢有悖。眼下各种情事纷至沓来,实在难于应付,与其苦守京中、人前露拙,不如循从本分、专情事中……”

听到杨执一这么说,李潼又是一笑,指着对方点头道:“通晓阴阳者、未必能明知本分。唐家创业于关内,并长以此境为国本中枢,此中情义凡所积攒、也是足称深厚。但帝范臣轨、终究不能私情之内一概以论,须知天下百姓不独此中几家,王道疆土也绝非关内一隅。

宗家近年甚至都频有兴继之困,臣家有如何能免衰落之扰?如何才能长盛不衰?唯有与时俱进!朕作此言论,也并非薄情寡恩,俗言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能才取几家便可兴治天下,朕也乐此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