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老者将钓竿远远甩出,淡然道:“襄阳城内这几日龙蛇混杂,来了不少人。老夫本想找个清静所在安心垂钓,却看到你这小娃娃在总兵府外徘徊。所谓相逢不如偶遇,老夫想既然能再碰见你,亦算是有缘,一时兴起,便想给你讲个故事。”

苏探晴一愣,大感惊讶,想不到这老者叫他来是为了讲故事,不过这种前辈高人行事不可以常理度之,恭敬道:“前辈请讲,晚辈洗耳恭听。”

老者目光望着手中钓竿:“我既然在此垂钓,便给你说一个钓鱼的故事吧。”

苏探晴猜想这老者或是要以言语点化自己,也不插言,静待他下文。

老者徐徐开口道:“却说有一位年轻人向一位渔夫请教钓鱼的方法,二人一同去河边钓鱼,到了晚上收杆,渔夫满载而归,年轻人却是毫无所得。年轻人沉不住气,便去问那渔夫:‘我们在同一地点下钩钓鱼,所用鱼饵与钓竿都是同样,就连钓竿的入水都是一般深,而我亦是专心垂钓,并不三心二意,可为何我久钓无果、鱼篓空空,而你却是收获颇丰,到底有何秘诀?’渔夫回答道:‘我其实并无什么秘诀。只是当我开始放下钓钩时,心里想的并不只有钓鱼这一件事情,所以我不急不躁,目光亦是平和而非四下搜索张望,鱼儿因此放松了戒备,忘记了我是钓鱼人,它们在我的钓钩旁游来游去,很容易就上钩;而你虽是一心想钓上大鱼,却是太过全神贯注,神情急切,目光不离鱼儿左右,鱼儿看到你的神态,自然都被吓跑了,又如何能钓得到鱼呢?’年轻人经渔夫的开导,方才恍然大悟,按渔夫的方法去做,果然钓上了许多鱼儿。”老者讲完这番话,目光炯炯望着苏探晴:“老夫的故事讲完了,你可有领悟么?”

苏探晴凝神细想,喃喃道:“原来太过专注亦不是好事,或会令结果适得其反。”

老者微微一笑:“专注并非是坏事,只是要懂得变通才好。”看苏探晴低头沉思,满意一笑,又问道:“你可知老夫垂钓数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苏探晴记得在汉水边初遇这老者时,曾说过平生的四大嗜好,思索一番朗声道:“我曾听前辈说起最爱品酒、听曲、垂钓、习武四件事。以晚辈的理解,品酒须得宽心,酒逢知己,指点江山,方得酒中滋味;听曲须得入心,要将自己代入戏中方可感觉到曲中人的意境;而习武须要恒心,勤奋练武寒暑不辍,才能迈入高手之列;至于垂钓,则必要有一份泰山崩于面前不动声色的静心,方可有所收获。不知晚辈说得对不对?”

老者闻言,捻须大笑:“不错不错,孺子可教。正所谓天下诸事,皆要用‘心’方可登堂入室,稍窥门径。而用心之道,却不可太执,若执于一念,自然失于圆融,反为不美。岂不闻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苏探晴隐有所悟,沉声问道:“前辈所言虽有道理,但我想人生在世若无所执,到头来岂不是落得一事无成?”

老者嘿嘿一笑:“那年轻人亦执于钓鱼,可为何鱼儿却不上钩呢?”他望定苏探晴,加重语气缓缓道:“那是因为鱼儿看破了他的执。”

苏探晴身躯微震,心头蓦然一亮,刹那间明白了老者话中深意,朗声道:“多谢前辈点拨,晚辈已然明白了。”

老者问道:“你且说你明白了什么?”

苏探晴昂首答道:“鱼儿执于饵,渔人执于鱼,谁能堪破对方的执,便是最后的胜利者。”此时他心中一片清明,自己不正是执于救出顾凌云,所以才被擎风侯所利用,以至于不顾侠义之道,去金陵暗杀郭宜秋。以目前的处境来看,如果说擎风侯是那持钓竿的渔人,顾凌云便是他的鱼饵,而自己却是那条执于鱼饵的鱼儿,所以才会被擎风侯牵着走,处处缚手缚脚,纵然最后能杀了郭宜秋救出顾凌云,却亦成了摇陵堂的杀人工具。

自从离开洛阳后,苏探晴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矛盾中,既想平安救出好兄弟顾凌云,又不甘心被擎风侯所用,去杀素有侠名的郭宜秋。而无论刺杀计划能否成功,擎风侯都会是最后的得益者,每当想到这一点,不免令他沮丧若狂。而此刻被老者一言点醒,知道自己虽处于下风,但未必没有扳平甚至反败为胜之机,关键之处就是要以平常心面对顾凌云这只“鱼饵”。

想通了这一点,苏探晴的心中已隐隐有了对抗擎风侯的计划,壮志澎湃下,忍不住仰天长啸,以舒心志。

看到苏探晴信心重燃,老者洞悉天机般微微一笑:“正当如此。你浪子杀手号称‘钓水无染,濯泉摧心’,这一次虽做了水中的鱼儿,却亦可不上赵擎风那个狡猾渔人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