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古代典籍的定义中,植物、动物生了灵就是成“精”,物品生了灵就是成“怪”,所谓的付丧神,在纪晓岚眼中,都是“怪”。

【日本鬼神文化中有大量的付丧神也与时代背景有关系。日本因为地理环境,比较依赖海外贸易,海外运来大量外来物品,抢占了日本国内的市场。老一辈的日本人因为物资匮乏非常爱惜物品,因此借着付丧神的概念来提醒年轻人爱惜物品,这也形成了日本的“惜物”文化。】

赵光义对日本人的这种作法非常欣赏:“名义上是写鬼,实际上都是写人。哪怕是鬼怪故事,本身也应该起到教化作用。”

就像他让人修《太平广记》,也收录了大量的神仙志怪故事,但并不是因为自己喜好,是为了教化之功。

比起枯燥的教学故事,神仙志怪的教化故事听起来有意思多了,所谓寓教于乐,不正是如此?

赵光义摇头晃脑,欣赏着面前刚刚成型的《太平广记》非常得意。

天幕肯定要夸他,这本书集宋和宋以前的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于大成,若不是这本书,多少故事都失传了。

【日本的鬼怪文化不止是受到大唐影响,还有唐时以前的,比如汉朝。】

【“怪哉”是华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虫,最初在汉朝的《东方朔传》有记录。】

【宋朝《太平广记》汇总了许多古代典籍,其中就包括《东方朔传》。文中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是怨气所化,入酒可溶。”这也就是华夏“怪哉”最早的记录。传到日本后,鸟山石燕在《今昔百鬼拾遗》中仿照“怪哉”创造了“否哉”。】

“怨气所化,入酒可溶?”刘彻阴森森看着东方朔:“朕幸甘泉宫时有见到这怪哉虫子?既然你说有,那就给朕找来看看。”

东方朔:“……”

这让他去哪里找,就算真找到了,也不敢真下酒服用啊。

【在世界许多国家有迹可循的妖怪,最出名的要数飞头蛮。】

【关于飞头蛮的传说,最早源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二:“秦时,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

【除《搜神记》外,华夏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落头氏的记载,描述也大致相近。主要是说落头氏一族在南方,他们头颅能离开身体飞行,通常在晚上活动然后在破晓时头颅才回归身体。】

【比如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记载,“南方有落头虫,其头能飞。其种人常有所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其飞因晚便去,以耳为翼,将晓还,复着体,吴时往往得此人也。”】

【三国时期的吴人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岭南溪峒中,有飞头蛮,项有赤痕。至夜以耳为翼,飞去食虫物,将晓复还如故也。《搜神记》载吴将军朱桓一婢,头能夜飞,即此种也。”】

【明朝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记载:“尸头蛮者,本是妇人也。但无瞳人为异,其妇与家人同寝,夜深飞头而去,食人秽物,飞头而回,复合其体,乃活如旧。”可以看到,非常丰富了。】

费信:“我的《星槎胜览》明明写得是郑和下西洋后在海外的见闻,怎么被归类到志怪小说了!”

他二十二岁时,就被选入郑和船队,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前往西洋。

从1409年到1433年,费信四次下西洋,在郑和第三次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期,作为远航随员之一跟随郑和出使各个国家和地方,亲眼见过不少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状况。

回国后,费信在1436年著成《星槎胜览》一书,记录当时跟着一起经过的4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诸多状况。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社会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物产资源等情况,可谓是呕心沥血写得海外见闻书籍,怎么在后世眼中被归类在志怪书籍里?

“海外真的有那尸头蛮妇人?”费信夫人看过丈夫的书稿,对那笔下各个风俗奇特的海外非常好奇,“你亲眼见过?”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让费信脸色尴尬起来。

良久,他才承认:“没有,但是当地人都这么说。”

费夫人露出了然的笑容:“所以,你就人云亦云了?”

费信尴尬地点点头,很快换了新纸铺在书桌上:“不行,马欢、巩珍都在写海外见闻,他们肯定会嘲笑我的尸头蛮写得像鬼故事,不真实。”

1416年,马欢开始撰写《瀛涯胜览》,一直写到了1451年,足足写了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