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章

不知道谁吆喝一声,站在走廊拿着书本的中文系同学们纷纷朝教学楼入口看去,见看见外语系的学生拿着书本站在走廊另一端,朗声背着音标,念着英文或是德文法文。</p>

她们显然也看见了中文系的学生,用微微提高声音的方式暗暗较劲。</p>

“咱们也大点声儿”中文系这头,不知道谁起的头,也扬了声,开始大声着文学著作,声音一浪高过一浪。</p>

苏茵混在其中,听着对面声似波浪起伏的外文,也跟着拔高嗓门,自己这边拔高,对面外语系也加了音量。</p>

等晨读结束,双双离场,大伙儿脸上都带着笑,不知道是幼稚还是单纯的文斗。</p>

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渐渐成了约定俗成,两大语言派系都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晨读不能输,一直延续到多年后。</p>

六月下旬,期末考试如期而至。</p>

b大对于考试要求严格,尤其对作弊深恶痛绝,两天的考试,每间考场安排了两名监考老师,随时巡逻。</p>

考生们也紧了皮,没人敢有小动作,毕竟b大提前出了通知,一旦抓到作弊,轻则处分,重则开除。</p>

大家都很珍惜得来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在这样的严格规定下,所有人自然循规蹈矩。</p>

为期两天的期末考试结束,众人终于长舒一口气,一个宿舍聚在一起,凑了钱商量放暑假之前下馆子,去国营饭店吃饭</p>

就连平时在宿舍里最节省的卫琳都狠下心同意了,一学期吃这一顿也行,不能扫兴。</p>

苏茵和李念君宿舍的一商量,她们有几人也想去,只有两人舍不得去国营饭店的钱,婉拒了几人。</p>

最终,两个宿舍一共九人出发去b大附近国营饭店</p>

,两人点了炸酱面,花了票和一毛钱,两人点了阳春面,三人点了稀饭和肉包,苏茵和李念君一块儿点了一碗红烧肉和一粉蚂蚁上树以及两碗米饭。</p>

她们也大方,还张罗其他人同学尝尝,不过大家都是有数的人,每块肉都是钱和票,没人动肉,最多夹块红烧肉里的土豆吃,粉粉糯糯,浸泡了红烧肉的浓郁汤汁,舌尖仿佛也尝出了肉味。</p>

从国营饭店出来,一群人已经畅想着明天收拾行李各自回家去,开始第一个暑假的美好时光。</p>

暑假和寒假对于学生来说,有天然的吸引力。</p>

在路上走着,一群意气风发的女大学生说说笑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小薇,你看,还是大学生好啊,多青春”</p>

京市日报主编何淑华同资深记者蒋薇一道走在路上,迎面看见别着b大校徽的学生,不禁感慨往昔。</p>

“是啊,还是年轻好。”蒋薇正拎着行李准备去火车站,一眼看见何主编口中的大学生堆里有个熟人。</p>

苏茵显然也看见了她,上前和人打了招呼,看见她手中的行李,多问一句“蒋姐,你要出远门啊”</p>

京市日报的记者一般就</p>

在京市活动,少有外出其他省市采访的。</p>

“嗯。”蒋薇想起西南军区传来的最新消息,她当年也跟过的战争报道,怎么也得有始有终,专程跑一趟,“你是不是s省人啊”</p>

苏茵点头,听明白了的言外之意“你要去s省”</p>

“嗯。”蒋薇告别了主编,让她不用送,另找苏茵聊起s省行程,听着这个本地人介绍起来。</p>

“你要去西南军区吗我我爸以前也是那边的战士。”苏茵已经久久没有想起过父亲,毕竟在很小的时候,人就参军了,后来再也没回来。</p>

“你还是军人的后代”因为当过战地记者的缘故,蒋薇天然对军人极其相关的人或事有好感,“那你爸现在在西南军区还是转业了”</p>

“都不是。”苏茵淡淡开口,一时不知道怎么提起,“他应该已经不在了。”</p>

“牺牲了”蒋薇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对劲,怎么是应该已经不在了,“有什么问题”</p>

苏茵对蒋薇有莫名的信任感,倒也没藏着掖着,简单几句道“我爸当年去参军,过了几年就听说人不见了,那时候打仗也多,估摸是牺牲了,反正十多年了,人没回来。但是军区也没确定他的情况,就不算牺牲。”</p>

蒋薇听着这话,眉头却是越皱越高,又问了几句当年苏茵父亲所在的连队名,怎么那么像最近西南军区起底的情况,“你爸是不是差不多十六或者十七年前没了消息的”</p>

苏茵算算时间,大概差不多,便点点头。</p>

蒋薇心里有了猜测,一把握着她的手“我这回过去要了解的可能就是你爸当年的情况。”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