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列车员一一检查了所有乘客的介绍信,这才转身离开,苏茵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些对接下来为期一星期的交流学习的憧憬,也有不少对家人爱人的不舍。</p>

苏茵睡在下铺,她怀孕后身子不便爬楼,丘丽丽在她上铺,对面是在下铺的蒋川和上铺一位国营厂的采购办主任,听说是去沪市采购零件的。</p>

为期一天一夜的车程过得倒是快,苏茵空闲时间和两个同事说说话就到了。</p>

下了火车,在报社干了快十年的丘丽丽便看见了熟人,津市日报的记者。</p>

她热情同人打了招呼,又简单介绍一番,四人便一块儿往招待所去。</p>

沪市日报报社附近有一招待所,最近两天住进不少来自天南海北的记者,苏茵一路跟在两位前辈身后,只在出示证件和介绍信以及身份证明时露了脸。</p>

“小苏,你和丘姐挨着,我住你们斜对面,有事招呼一声就是。”</p>

“好,蒋哥,丘姐,那我先回房放行李。”</p>

报社旁边的招待所条件不错,苏茵四处看看,房间干净整洁,面积宽敞,将行李藤箱放到窗边的桌子上,稍稍收拾了一下便下楼花钱用招待所的电话打了电话到家里,报平安,这才跟着前辈出门了。</p>

三人与其他报业的同行一同前往沪市日报报社报道,领了一张接下来几天参加交流学习大会的证件证明,一张纸牌证明上拴着绳子,正好能挂在脖子上。</p>

上头写着,京市日报记者,苏茵。</p>

来到沪市,一行人三三两两成群,张罗着去吃点好吃的。交流学习大会是明天开始,今天将是最轻松的时刻。</p>

沪市生煎包出名,几人便寻了家私营饭店坐下,点了三笼生煎包和四碗牛肉汤。</p>

苏茵原本因为怀孕闻不了包子味,一闻就难受想吐,这会儿正犹豫要不要找个借口先回去,却见到生煎包被端上来,散发着更有香酥味道的香气,竟然没令她难受。</p>

生煎包白白胖胖,只有底部被煎得微黄,一口咬下去,里头的肉汁溅出,肉香四溢,而底部的包子皮焦香酥脆,正好缓了那口肉味儿,奇异地没让苏茵反胃。</p>

她一口气吃了四个,又喝着牛肉汤,竟然觉得胃口不错。</p>

只可惜顾承安没来,不然真想让他尝尝,是不同以往吃过的包子的味道。</p>

为期一个星期的全国报业交流学习大学在第二日上午九点准时开始。</p>

苏茵第一次坐在这样的场合,看着各位业界大拿悉数登场。</p>

有当年参与过抗战的战地记者,后来任职南方某报主编,有专门采访国家政要,活动于国家大事时的记者,也有华国成立,参与了拍摄采访报道的记者</p>

苏茵拿着笔记本在下头认真听着,时不时记笔记,仿佛跟随一位位记者,踏足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见证了一项项新闻业的大事。</p>

三天过去,大会进程过半。苏茵同丘丽丽已经熟识起来,得知她闺女也怀孕了,苏茵打听两句,听她说着头头是道的经验,受益匪浅。</p>

蒋川打断二人的谈话“对了,小苏,到时候回报社,你记得给主编整理这次参会的资料。”</p>

“好,我记得了,蒋哥。”</p>

待蒋川走远,丘丽丽低声对她道“咱们都要写,到时候主编还要看看你出来用心听没有,要是表现不好,下次就没你的份儿了。”</p>

苏茵把这番提点记在心里。</p>

到达沪市的第五天,大会中断一天,留给大家休整的时间。</p>

蒋川约上以前在京市,后来到沪市发展的老同事,丘丽丽也有熟人在沪,准备叫上苏茵一起。</p>

苏茵是体贴懂事的,哪里好打扰别人叙旧,况且她也有想买的东西,便独自出门了。</p>

沪市的街头与京市大不相同,京市胡同多,四合院林立分布,沪市则是别有特色的弄堂居多,还有不少小洋楼。</p>

苏茵一寸寸丈量着这方土地,没有照相机在身,便用眼眸记录下美好的瞬间。</p>

梧桐树下,她见着几个大爷在下象棋,落叶纷纷,点缀了一地翠绿,她闲来无事围观片刻,便被人邀请对上一局,直到把人打败,才匆匆离去。</p>

一个人走走停停,漫步在陌生的城市街头,身边是吴侬软语的声调,听不太懂,却又在心里默默跟着学两句,似乎已经能出去唬人了。</p>

苏茵从小到大,似乎都没有过这般独自悠闲自在的时候,一个人不,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倒也不孤单,毕竟有宝宝陪着妈妈。</p>

唯一遗憾的是,孩子他爸不在。</p>

走得累了,苏茵又找了一家私营饭馆,点了两道菜,清蒸松江鲈鱼和油爆虾。</p>

等菜的功夫,她环顾四周,沪市的改革开放进度比京市还快,各类私营饭馆与街道小摊密密麻麻,生意也极好,格外热闹。</p>

“同志,你的菜到了。”</p>

苏茵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收回偏头往窗外看的目光,有些震惊地转头。</p>

高大英俊的男人端着两盘菜放到桌上,随后坐到对面的板凳上,笑着看向自己“同志,一个人吃饭能请我一顿不”</p>

苏茵有些懵,惊讶地盯着顾承安“你怎么来了”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