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6 章

苏茵知道,这会儿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没有转变,仍是觉得自掏腰包买房是傻的,多年的单位分房福利早已让众人麻痹大意,忽略了人口快速增长与福利房少的矛盾。</p>

私人买商品房在未来会是潮流与趋势。</p>

苏茵和组员们提了关于房产的选题,准备跟进报道。</p>

“最近国家发改委不是有关于房屋改革的通知嘛,正好咱们市的第一批试点商品房也差不多建成了,可以跟进看看。”</p>

“我打听过了,特别贵,一万多一套房。”林志豪啧啧称奇。</p>

“能买得起的得是万元户吧。”冯晓敏和丈夫算双职工了,两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一百多,算是高收入人群,可面对那房子价格也只能看看。</p>

“说是可以找银行贷款。”</p>

“那怎么行可怕”</p>

这时候,没什么人能接受这样的模式,听着就觉得吓人。</p>

关于京市第一批试点商品房建成出售的报道在京市日报刊登,苏茵执笔,与同事采访了房管局领导,第一批试点商品房开发商,以及几位购房者,同时也随机采访了一部分群众。</p>

从多角度多方位阐述了社会不同角色对房产改革试点的看法。</p>

一次大的变动自然会有这种声音,苏茵如实将各方意见写进稿子,有看好商品房发展的,也有预言这样的模式一定会失败的,声音繁杂,苏茵在结尾只道一句,一切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京市日报会长期持续关注。</p>

福缘小区的新房陆续交付,来买房的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发家的老板,有财力能一口气买房,也有些政府干部,家庭条件不错,愿意尝尝鲜。</p>

拿到新家钥匙那天,一家人去了三楼301的毛坯房看看,又约上上回顾承安在飞机上喝茅台认识的装修队老板商量装修事宜。</p>

星星听着大人们讨论装修新房,她听得似懂非懂,只是看着这灰扑扑的毛坯房,皱着漂亮的眉眼,小嘴嘟着,漂亮的杏眼里满是疑惑。</p>

顾承安认识的装修队老板叫王阳,今年三十六,出身京市近郊的农村,初中学历,一路摸爬滚打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搞起装修,说起室内装修是头头是道。</p>

苏茵在这方面比较外行,不过她在报社看过一些港城的杂志,里头就出现过一些那边时兴的装修风格,与现在大部分人家里的模样不太一样。</p>

既然是新房,她自然想试试新风格。</p>

王阳听她一说,</p>

大概也明白,毕竟自己是搞装修的,服务的都是有钱的老板,人家喜欢就得满足,毕竟装修一单价格不菲,普通上班的职工是舍不得这个钱的。</p>

“我知道你说的,年初我们去粤市装修酒店就见过那种装修风格,说是和港城接轨,走的什么西式风格,挺简单漂亮的。”他琢磨着说不太说得清楚,想了个办法,“我托人搞一套粤市那边装修房子的照片回来,那边的楼房更快修,也卖得差不多了,挺多人照着港城的房子装修。”</p>

“好啊,那麻烦你了。”</p>

大体商量了装修事宜,苏茵将四室一厅房子的布局规划和王阳说了一遍“我们家里有老人也有小孩儿,就想着简单清爽就行。到时候得留好地方放洗衣机冰箱这些大家电。主卧我和我爱人住,我爸住这间,主要是休息用的,我闺女住这儿,到时候还得买张书桌,小学生了要写字做功课,窗户对着也是一片树,看着清静。”</p>

星星顺着妈妈的手指的方向一看,就见着妈妈让自己住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泥地,坑坑洼洼的地面,坑坑洼洼的墙面,连一张床都没有。</p>

星星越想越伤心,裹着自己的小被子过去能躺下吗肯定很硌人吧。</p>

呜呜呜。</p>

聊完装修的事情回到家里,苏茵和顾承安同父亲说着装修的安排“以前咱们住的地儿哪懂这些,现在可好,每间屋子分得特别清楚,客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都规规矩矩,还能刷喜欢的墙面颜色,到时候布置好看点”</p>

自己安排自己的家就是不一样,苏茵有些欢喜,很有干劲。</p>

可说着说着她就察觉闺女不对劲。</p>

“星星,怎么了,怎么不高兴”闺女一旦闷闷不乐就是一副微微嘟着嘴的模样,特别明显。</p>

这小丫头是什么心情都写在脸上的。</p>

“妈妈,我不要睡地上,那地上全是坑,肯定睡得难受。”星星委屈巴巴,自己好惨啊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