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你看,你们当中,也并不是完全愚昧落后,也还是有充满着智慧,眼光卓绝的人。”圭小宝刚好了没两句,又把观众气了个好歹。

“但这也是你们唯一的出路了。”

圭小宝朝向镜头,如今庆国的百姓早就对这张脸的每一个地方熟悉至极,也深恶痛绝。但此刻,他们却好像被一个重锤敲了一下,不仅没有对其义愤填膺的怒斥,反而是沉默了。

“那位很了不起的文学家同样身处泥泞,也仍旧没有对此绝望,他对国家的年轻人说,‘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的,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你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火炬。

死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①

也许,文字的魅力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在当时风雨飘渺的国度,无数的年轻人因受其鼓舞,为着心中的至高理想,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残酷的,看不到未来的黑暗中,只愿化作那黑暗里小小的光。

而这小小的光又从文字中出发,再次点亮了圭小宝童年最晦暗最无助的世界,以至于他即便在遭遇命运捉弄,近乎于完美的家庭在极短的时间内破碎,留下一地鸡毛。

也仍旧未曾对这个社会彻底失望,自暴自弃。

他始终想向上走,想做一道光。

不管是什么样的,是萤火一样的,是星火一样的,又或者可能黯淡到几乎看不见的。但他的世界里仍旧有着这样的一点光。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颗无坚不摧的钻石。英国人乔治布莱克在克格勃的代号就是钻石。在苏联解体后,他也仍旧跟身边人重复:“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是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