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地产之王】

以上就是置地公司的地产资产,非常的庞大,待中英谈判一结束,整个置地的价格立马就可以达到300亿港币(市值一般远低于实际价值)。

置地公司的结构目前还很复杂,按照吴光耀的设想,文化酒店是需要单独分拆上市,惠康超市需要售给百优集团;

而置地公司还有电讯公司,当前主要是传呼机服务。

虽然吴光耀有一些想法,却没有说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考验吴显朔和袁天凡的能力。

置地公司布置好了之后,吴光耀对马世民说道:“我旗下有四个大型地产公司,长江实业、九龙仓、和记黄埔,置地集团,如今看来,其余三家都有可观的收租物业,唯独和记黄埔收租物业较少。”

其实,吴光耀旗下并不止四家大型地产公司,因为港灯旗下的嘉宏地产,非常轻松的就能排进香港地产前12名左右;毕竟还有鸭脷洲旧电厂的大量地皮,足够开发一个超大型屋邨项目;所以应该说是五大地产公司,不过嘉宏地产毕竟在港灯集团旗下,吴光耀不太喜欢将他列为自己的地产系之一,只视为港灯集团的一个重要子公司而已。

马世民点点头,说道:“确实!虽然和记黄埔是一家综合性的集团公司,但地产占比还是比较大的,也需要发展一些收租物业了!老板的意思是开发黄埔船坞?”

吴光耀笑着说道:“此时,正适合和港府讲价,港府想地产业转旺,势必需要动土大型项目来刺激市场;而港府现在也欠我人情,也该他们偿还了。”

马世民说道:“老板打算如何规划这块地皮?”

吴光耀早有腹案,今天正好和一众高管讲出来,说道:“黄埔船坞这块地皮位置优势,不如太古城;但也有两个优势:离九龙商业区(旅游区)不远,和靠近长江实业的红磡工业园(青州水泥鹤园总厂地皮建的工业大厦群,共计500万平方尺楼宇面积。)

在这块地皮上,我们可以修建10000个住宅单元,可容纳4万人居住;同时,还可以在濒海地段修建一个200万平方尺的商业中心(酒店、写字楼、商场综合体)。

具体方案,我们过后慢慢的研究!”

前世的李嘉成,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著名的四大围村项目,总利润高达200亿港元,这些资金是李氏财团能够大肆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而四大围村项目中,第一个也是最为出名的,也就是黄埔花园项目。

黄埔花园的旧址是曾经和黄集团的船坞码头,进入70年代后,和黄与太古合作,将船坞合并后迁往了青衣岛,留下了一片面积高达200万尺(20万平方米)的空地。

当时的和黄的大班祁德尊意图开发这块土地,兴建一座类似于太古城的顶级小区,只不过碰到了一个致命问题,船坞码头的土地是工业性质,如果想兴建商场住宅,那么必须要交一笔巨额“补地费”。

而补地费交完之后,再开发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利润,这是港府的策略,要不然,所有企业都购买工业用地进行改地,那哪家地产公司还愿意参与土地拍卖呢?

补地费困住了祁德尊,也困住了后续的韦理,而到了李嘉成接管和黄时,当时的地价几乎到了巅峰时期,补地费需要28亿港元,李嘉成自然不肯接受。

而到了1984年,中英谈判虽然有所起色,但地产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为了刺激香江的地产行业,港府同意了李嘉成的条件,以39亿港元的补地费加2亿港币的道路费,修改了这块地皮的土地使用性质。

到了85年初,中英谈判结束,香江前途被定了下来,房价开始稳步回升,李嘉成立刻安排了修建黄埔花园的围村项目。

黄埔花园一共包括760万尺(76万平米)的住宅以及190万尺(19万平方米)的商场,整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出售的过程中,香江房地产刚刚回暖,房价大幅度上涨,整个项目的溢价非常之高。

黄埔花园的土地为自己持有,只支付了59亿港元的改地费和道路费,而整个项目的建筑费用为40亿港元,而后面的四年,总收入高达90亿港元,只是住宅项目,就轻轻松松的赚到了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