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喜报

这所有的灾情,人们最恐惧的反而是这种大疫,因为其他的灾害,无论是大水还是地崩,至少还是可见的。

可大疫这等事,却是无声无息,谁也不知道的,说不定自己一觉醒来,便立即处于恐惧的疾病之中了。

在这人心惶惶之中,许多人已经开始打算躲避了,大家都心想着往西走或许安全。

当然,更多人却是走不了的,绝大多数人,还在为下一顿奔波,出了城,全家老幼都要饿死。

朱棣接了一份又一份的奏报。

见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臣。

可实际上,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不是水灾和其他的灾害,至少还可以朝廷出动人力和物力,去缓解灾情。

御医们听说疫病,死也不敢去松江的,至于派大臣去巡视,这得了旨意的大臣,人已经两腿发软了。

朱棣在此时,也颇为恼火,却还是隐忍着。

因为他也清楚,这事他自己也拿不出什么章法来,也没办法强求别人。

今日又召了解缙等人觐见。

朱棣依旧阴沉着脸,拿着最新的一本奏疏道:“就在昨夜,常州府有奏,也出现了一个病患,此病实在来得太快,可谓是摧枯拉朽。他娘的……这常州,只怕不日也要出大事了。”

“还有江阴县令,听闻情况之后,居然连夜逃了,朕……真是没有想到,世上竟有这样的庸官。这样的人,决不可轻饶,立即海捕,抄了他的家。”

解缙等人不吭声,可也都能想象得到,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陛下是何等的愤怒。

世上竟还有这样的浑人。

不过到了非常时期,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其实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此时,又见朱棣道:“常州府一旦蔓延,接下来……又是哪里呢?不日……怕就要到镇江和南京了,诸卿……难道真没有策略吗?”

解缙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想了想,解缙苦笑道:“陛下,历来此等大疫,都是一个办法。”

朱棣看着解缙:“什么办法。”

“等大疫过去。”解缙回答道。

朱棣:“……”

朱棣的心头突然感到有点堵,最后叹了口气,无力地坐在了椅上,郁郁地道:“这要死多少人啊。”

解缙道:“当然,朝廷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臣以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朱棣便道:“你说罢。”

解缙想了想道:“不如大赦天下。”

朱棣听罢,勃然大怒。

这一句话,让朱棣愤怒之处不是大赦天下四个字这样简单。

释放一些囚犯,其实也不算什么。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大赦天下的本质在于,皇帝惹怒了上天,因而上天降下了灾祸,来惩罚皇帝。

这涉及到的,乃是汉朝时最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

此时解缙说了大赦天下,可在朱棣的耳朵里听来,却是他朱棣做了许多失德的事,触怒了上天,所以才需通过大赦来缓解上天的愤怒。

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朕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得位也很正,上天应该是喜欢朕的。

见朱棣露出不悦之色,解缙便忙道:“陛下息怒,臣没有其他意思,只是……”

朱棣沉默了很久。

见朱棣一直抿着嘴不吭声,解缙有些担心起来。

最近他的情况很不好。

他能感觉到太子和他疏远了。

当然,平日里确实是很亲近,可因为失去了汉王这个假想敌,他若是再在太子的面前说汉王的一些坏话,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太子地位稳固了,可反而使他对太子的影响下降了。

这就导致,太子将来做了天子,那也是因为他克继大统,这大位是从祖宗那儿承袭而来。

而不是靠解缙为首的这些人,为太子据理力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所获得。

解缙不禁有些气馁,总觉得近来诸事不顺,像是犯了小人。

就在此时,朱棣却突然道:“那就大赦吧。”

“陛下。”几个文渊阁大学士纷纷吃惊地看向朱棣。

显然,大多数人对于朱棣最终同意选择这样做,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朱棣叹了口气道:“若是这样有用,就不妨去试一试吧,或许……当真有用呢?”

解缙道:“陛下圣明。”

朱棣此时的心情显然更郁郁了,叹道:“关于救治的事,还是要想办法征募医户,能征募多少是多少,就算不能救治……至少可以安稳人心。”

解缙点头:“陛下,文渊阁待会儿就拟旨。”

朱棣道:“解卿家说的,也不无道理,如今到了这个时候,还是知天命尽人事吧。”

解缙则安慰道:“是啊,这个时候,只能稳住人心了,人心稳住了,大疫总会过去的。”

朱棣带着几分希翼道:“难道这大疫真的没有办法吗?”

解缙道:“陛下,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

朱棣沉默了片刻:“治国平天下,何其难也。”

解缙道:“所以圣人才说,治天下最紧要的乃是教化百姓,只有百姓得到了教化,只要伦理纲常能深入人心,那么……上天无论降下祸福,百姓们都能安分守己。”

“就说现在南京城里,不少人便因大疫而人心惶惶,以至流言四起,京城内外不安,臣以为这是教化不兴的缘故。”

朱棣没说什么,此时也没什么心思继续去听这些说教。

若在往日,只怕早就跳起来骂娘了。

可朱棣这一次居然心灰意冷的样子。

倒是让解缙心里颇为愉快,朱棣这个人……过于注重军功,而对文治没什么兴趣。

今日好不容易逮着了机会,总算可以说教一通,好让陛下知道,这治天下的根本,可不是靠马上得来的。

还是许多的士大夫,还有地方的乡绅,通过儒家的礼教和乡约乡规来使百姓们顺从,只有如此,那么这天下也就可以大兴,区区灾祸,终究是会过去的。

朱棣却只觉得这些话,他懒得反驳,不过是厌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