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我大秦农业无敌

“允许百姓们自由的出行,减少律法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不要坐在一起聊个天都被抓进去”,赵括所想塑造的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秦国的百姓们活得太像士卒,生活都像是在完成命令,衣食住行一切都要按着严格的制度来执行,这大概是对人的一个巨大压迫,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他们不是机器上的齿轮,他们都是人,人是有着无穷潜力的,而齿轮则没有。

赵括想要做的事情忽然就变得多了,比起从前,他似乎要更加的忙碌,不过,赵括还是要给自己找点事来做,他受不了太过清闲的时日,他这一生都忙习惯了。在这一年,赵括又在咸阳设立了第一所的中学,这是给那些即将在小学毕业的学子们所准备的,赵括亲自设立了毕业的考试以及升学的考试。

小学只是启蒙教育,所召集的老师只需要能让学生认字就好,可是中学就不同了,在赵括的心里,中学将来会成为秦国重要的人才基地,官吏培养机器,以后要取代学室的,故而,赵括对中学老师的提拔是上了心的,他找来了在咸阳的一些老官吏,甚至是找到了一些学派的弟子们,来负责中学的教学。

咸阳的第一所小学召集了一万多孩子,可是最后完成赵括的试卷,并且来到中学的却只有不到六百人。

赵括前前后后都在忙着这件事情,张苍也是在赵括和李斯这里来回的周转而那些从小学毕业的孩子们,也都是返回了自己的家里,作为第一批启蒙儿童,他们认识文字,知道很多的道理,与其余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只是,启蒙教育的作用并没有突然就彰显出来,这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赵括笑呵呵的,亲自为这些毕业的学生们戴上了冠。他们虽然还达不到立冠的年纪,可是这种行为被赵括定义为是毕业的象征。

送走了一批人,自然还有一批人要进来,在这个时候,小学制度暴露出的弊端和优点也都被赵括看出来了,小学制度想要继续,最难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秦国的识字率太低,想要在天下各地普及,还是不太容易,另外就是学生们的情况,因为学生们分布太广,很多需要住宿,会造成较大的开销,又不能天天让他们去耕作

好在赵括还是能找到办法来解决这些事情,如今秦国的农业水平一直在飞速的上涨,因为农书的推广,加上技术的改进,加上有墨家研制的这些新农具,秦国的农业水平是处于飞速上涨的时期,这个崭新的帝国,开始全力的朝前飞奔,耧车和曲辕犁的诞生让农业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百姓们的产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了上去。

秦国拥有着最先进的流水线作业,像农具的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为了保证百姓们有足够的农具,秦国甚至会为百姓们提供农具,当然,最后要从他们产出的粮食里扣除农具的费用。秦国先进的农业体系传播到各地,带动了天下各地的农业生产水平,秦国有了粮食,也就有更多的力量来做其他事情。

就比如赵括念念不忘的教育,皇帝下令,在八个郡同时开设小学,召集孩童来入学。

在农业时代,粮食就是决定一切的要素,而皇帝心里,则又对河水有了些兴趣,他想要在河水两岸搞水利工程,提高两岸诸多郡县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这是郑国所念念不忘的时候,年迈的他,在听闻皇帝召见之后,匆忙坐在马车,不管不顾的来到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