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明美食家

大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哪能轻易说休息?

偶尔出来一两天的休闲,朱元璋都觉得很奢侈。

还好,朱瀚和他同住在应天府,没事的时候兄弟二人能经常见面,喝喝酒、聊聊天,然后说一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这是朱元璋觉得最惬意的时候,比任何人跟在身边都要惬意。

朱瀚烤肉很有一套,他这里调料齐全,有西域进贡来的香料。

更重要的是有孜然,这玩意就像是烤肉里的灵魂,撒上孜然后别有一番味道。

辣椒也早就被朱瀚引入到大明,放入孜然、撒上辣椒。辛辣的香味让人口齿生津,朱元璋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实在是太美味了啊。

烤好了几片牛肉,朱瀚又把上好的五花肉放在烤架上,然后把牛肉剪成小块,再加上府里的仆人送来的小菜,三人坐在桌子上就开始吃起来。

朱元璋虽然不说,但也必须得承认,朱瀚是整个大明最会吃东西的人,他做的吃的虽然不算精致,但风味却别具一格,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朱瀚这儿,放松最重要,至于吃饭……朱瀚上菜很有他的一套办法,前期就是喝酒吃菜,等喝完酒、吃完菜,然后再来主食。

比如朱元璋这样的大肚汉,就眼前的这些吃的,他一个人能扫荡干净。

喝酒,聊天……

如果朱标不在这儿,朱瀚和朱元璋还能打趣着说一些对方小时候的乐子事。

也不知道为什么,朱瀚和朱元璋都对对方的糗事记得非常清楚,可轮到对方说自己的时候,那就是一百个不承认,言之凿凿的说对方记错了,现在朱标在这,朱瀚和朱元璋为了保持自己大人的形象,有些话不能聊,只能说说大人们才会聊的事情。

“七五,咱大明官员的素质,越来越低了。”朱元璋头疼的揉着脑袋,对朱瀚说道:“也怪不得他们,主要是咱大明扩张的太快,官员的缺口太大,这些新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当官,写的奏折简直狗屁不通。”

一堆华丽的辞藻,看的朱元璋头疼。

咱有事说事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拽什么之乎者也?朱元璋在看奏折的时候,需要从一大堆修饰的辞藻里找到那么一两个关键的词,看的朱元璋脑袋都大了啊。

朱元璋说的情况,朱瀚并不意外。

很正常。

士农工商中,士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

因为读书人稀缺,虽说是穷文富武,但读书也需要花很多钱,有些穷苦百姓家的孩子,甚至连束脩都拿不起,更遑论买笔墨纸砚了。

在唐朝以前,读书是被豪门、大家族、勋贵给垄断了的,隋朝的时候开辟了科举制,并且科举制在唐朝发扬光大,读书这项工作才逐渐的从贵族专属逐渐开放到民间。

但是,每一个读书人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后,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所以读书并不容易。

朱元璋吐槽现在大明各地的官员水平过低,这也在情理之中,为官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明白为官的道理。

至于将大明的官员拔高到一定高度,也不是不可以。

朱瀚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询问朱标:“标儿,你觉得你爹提出来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朱标没想到,朱瀚会直接问自己问题,“这个……我认为,应该从军中挑选一批武将,按照他们的武将衔,将其安插到地方上,对百姓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爹,叔,我说的军事化管理,不是让他们像军士一样,而是为了便于管理,春耕秋收,我们都有一个详细的工作,然后办学堂,让百姓的孩子有学上,再从中挑选优秀学子到朝堂的一些重要部门进行磨练,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就不会再缺官员。”

不得不说,朱标的这个想法很不错。

但,却不是朱元璋想要的。

朱瀚说研究个火车,研究个铁船,或者说把大明的人口从两亿变成五亿、十亿,这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朱元璋也等得起,他也愿意等。

可朱元璋现在就缺少有能力的官员,如果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高能力的官员……朱元璋又何必来询问朱瀚?

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就算是头猪也能成长起来吧?

“十几年,又是十几年……咱要的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