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页

这武三思确实误导了所有人。

在他口中,神策府固然是有钱,可是神策府有钱,并不代表秦少游有钱,这两样东西却是分开来看的,神策府赚的越多,其实花销就越大,正是因为兴起商贸,使得神策府的岁入水涨船高,可是莫要忘了,一般的郡治、府治,大多推崇的都是无为而治,或者是与豪强、士族共治一方,他们的职能少的可怜,甚至连征税都是分包出去,至于治安,也不过是养着几十个捕手,民不举官不纠罢了,修桥铺路……即便只是一座小小的石桥,只怕也需要一个县中的使君花费几年功夫,在豪强和地主的帮助下建起来。

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因为他们是单一的农业形态,所以官府的职能,可谓是简陋到了极点,办学如此、修河如此,甚至整个官府,其实什么都不需要,一个县,只要任命下一个县令,再任命几个佐官,就可开始治理了。可是弘农的形态,早已发生了无数地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秦少游强力推行出来的,而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渐渐衍生出来。

商贾们要流通,就必须修桥铺路,大批货物要出入,那么寻常的路和石桥说是无法保障的,而且为了防止误事,不但这桥要修的宽敞,路要修的平整,最重要的还是时间不能拖延。单凭这一项,每年就是百万贯的开支。除此之外,对于农人,需要进行一些补贴,否则工商兴而农业没,这也会引发大问题,为了使流通更快,就要修运河,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外来人口熙熙攘攘,就不免有诸多男盗女娼之徒,神策府必须得有一批专业的捕手,而如今,这样的捕手就有超过一千五百人,养活他们,又是一笔开支。

第446章 敌国之富

有收获就会有付出,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或许在别人眼里,神策府日进斗金,可是为了这个进账所花费的钱财,又何至是千万。

要练出精兵,要维持治安,要修路修河,弘农的一个县,招募的文吏、胥吏足足三百,而且都是足额,因为这里的县已经不再单纯的无为而治,方方面面的事,都必须要去管理,说穿了,无非是商业化之后,使得行业开始了细分,这个时代,所谓的行业,无非是士农工商而已,可是在弘农,却已全然变了模样,再想要无为而治,已是绝不可能了,而新的管理模式,就意味着更多的金钱。

在别人眼里的金山,其实绝大多数,终究还要投入到弘农中去,虽然会有结余,那也是精打细算出来的。

武三思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或者是在神策府中,想必韦家或者是武家已经安排了人手,而这个人最清楚内情,因此武三思打着这个明目,给人一种错觉,那便是秦家家大业大,那便是运河的修筑之后,秦少游的获益极大,如此一来,整个河南府便人心浮动起来。人就是如此,一旦知道你躺着都有钱进,而自己卖了苦力能让你更加富可敌国,大家就有那么点儿吃大户的心思了。

此时整个河南郡上下,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是燃起了希望,一人一月十贯啊,这十万的民夫,岂不是一月下来,就是超过百万的钱粮?运河修一年,便是一千万贯砸了下去,这还不说,修河是需要成本的,要工具,要雇佣老匠,要提供牛马,就这,又是不知多大的开销。

可以说,这笔钱,神策府拿不出来。

问题就出在这里,神策府拿不出这笔钱,武三思却又悄悄把这事儿透露了出去,可是你想要找武三思评理,武三思大可以双手一摊,我说过吗?

没错,武三思是说过,不过这只是一些私下的言论,言辞之中,也是凌磨两可,并没有形成公文,也没有张贴告示,所以某种程度,武三思只是暗示罢了。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假若这个时候,神策府张贴文榜辟谣,那么征募来的民夫,将会第一时间一哄而散,而且无数的怨言也会滋生出来,大家不会说自己是被人蒙蔽,从人性来讲,大家只会说,神策府言而无信。

现在武三思就站在了王琚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