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南浔进入快车道

岁月在不太平的日子里流淌着,一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南浔镇的居民似乎已经习惯了太平军的统治,几乎都从乡下搬回来了。丝行的家眷也回来了不少,只是原来的府邸都被太平军征用了,他们只得暂居丝行后院。

南浔镇当地的人口有三万之多,而太平军在南浔就有一万多人。人口增加25,粮食、日用品的需求量显然增加了不少,也给南浔的商业发展带来了快车道。因此,南浔镇比太平军占领前更加繁荣,街上人头攒动,各种各样的商店星罗棋布。

南浔是生丝出口重镇,而太平天国的政权既需要出口带来的税收,因此,太平军不仅鼓励蚕农大力发展养蚕,还给蚕农减免一部分税收。

知道南浔的丝绸行业有增无减,附近的乡镇双林、织里、吴溇等地蚕农也纷纷到南浔卖丝,南浔也成了江南最大的蚕茧、生丝集散地。

1860年到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蚕丝出口量相对于1853年几乎增长了一倍。时人曾记载,太平军至其家“拔人”,因为蚕茧在山,竟不敢入其家。

不仅如此,太平军自己还在南浔开设“恒庆”官丝行,凡是民间若要开设新的丝行,须与“恒庆”官丝行“保结”,每包丝八十斤捐洋十六元,外加一切零费八元。

一天,黄文金找刘镛商量。

黄文金对刘镛说:我乃是军人,对经商一窍不通。我“恒庆”丝行的收购的生丝,今后我们高出收购价的20就全转让给你,赚钱亏本全由你。

刘镛为难地说:大王有所不知,现在兵荒马乱,生意也不好做,在下原也是小本经营,赚得起而亏不起。大王如此价格给在下,我们运费、人工开支,加上关税、路卡,每次恐怕卖了老婆赔进去也不够本。

黄文金严肃地说:赚钱亏本那是你的事,但一点你放心,你的赋税本王给你减免,国卡给你通行证。接着又说:回来时,你可以从上海带来大米,日用品,以补差额。

刘镛假装为难地勉强答应。其实,刘镛自己心中有数。这是他发财的机会。

刘镛告辞黄文金出来,找了宋洪生、王宝和商量。

宋洪生说:如此大的量,恐怕一时叫不到那么多航船,因为,不少船只已经被太平军掳去,就是有船,人家也不敢承运。再说,过夹浦关卡的费用也很厉害,听说一包丝就要20大洋。

刘镛说:过夹浦关卡不用担心,有“均安局”派人护送还有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