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安江中举

光阴如剑,三年一眨眼就过去,1888年,是农历戊子年,又到了乡试之年。

安江坐在灯下,想想没有几天又要去参加乡试,想起三年以前,与兄长同时前往,结果一人而归,那场悲惨遭遇历历在目,毕竟是同胞兄弟,难免心有余悸,眼泪直下。但又想想,那次如不是兄长发生意外,也许那时已是双双出闱,自己早已进入仕途。

这时,刘镛进来,见安江脸上还挂着泪痕,刘镛心里能猜测一二。他坐到安江身边关切地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你要调正好心态,于利于再战。你萎靡不振,在临场触景生情,如此状态,将在临场如何发挥?

安江用手抹了眼泪。道:请阿爹放心,我会自我调正好心态,不失众望。

刘镛又道:这次仍由虎根陪你前往,互相也好有个照应。

安江道:任由阿爹安排。

八月的杭城,天气变化多端。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至二场以单衣进。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仿佛老天也在考验成千上万幸幸学子。

九天,三场考试总算熬出了头。刘安江如释重负,走出考场。

虎根焦急地等在贡院门口,见安江出来,立马迎上前去。问道:二少爷,感觉如何?

刘安江笑道:就是蹬了九天牢狱。至于考试如何,自我感觉良好。但不是我说了算。

虎根笑道:看二少爷表情,应该榜上有名。

刘安江笑道:听天由命吧。已经既成事实,多想也没有用。反正离发榜还有几天,我们先去吃上一顿。

清代发榜是个复杂的过程。

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在放榜的前一天晚上,考生之间就会传播各种消息。这一晚他们会彻夜难眠,一边打听消息,一边焦急地等待放榜。放榜日天不亮,张贴榜文的墙下就站满了等待看榜的学子。

正是: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