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

然而,杨锐若是给他们当场表演了,关键步骤就不受控制了,赵丹年当日没有提到这一点,杨锐也没有想到,遂成尴尬局面。

大家都看到了杨锐的遮掩,市县两级的干部,顿时用严厉的表情看向赵丹年,确认后者一切正常以后,才收回目光。

高瘦的蒋德科长心下一顿,抽了一本单行本,一边看一边道:“杨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这次,不等杨锐再说,校长先跑了出来,忙道:“没问题。大家先看一下期刊,我们做一些实验前的准备。”

说完,他将杨锐扯到了一边,低声问:“有什么问题?”

“我的这组实验,里面有几个步骤,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杨锐低声回答。

“还保密,怕什么?他们哪懂这个。”赵丹年撇撇嘴。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算了,我试一下。”杨锐知道拖不得,再次回到实验室中央,道:“实验需要一名助手,我的实验助手正好不在,你们有谁会用这些仪器的吗?”

“我会。”蒋德蒋科长得意洋洋的站了出来,道:“我在大学里是学化学的,接触过一些实验方面的训练,也做过实验助手。我读了杨同学的做法,《用皂化法提取辅酶q10并提高其产量》,如果真能做到,每年可能给制药公司节省下不少的资金,您像命令管理实验助手一样命令我就好了。”

“河东大学的毕业生?本科还是研究生?”杨锐从柜子里拿出一堆容器。

蒋德微笑说:“本科,考研的时间太久了。”

杨锐稍松一口气,转着脑筋,应付着差事。

第90章 跨一步

8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尽管是纯粹的精英教育,但限于财力和积累,在实验和实践方面,并不一定能保证普通大学生见识的比后世大学生更多。

可另一方面,此时的研究生和名牌大学重点专业,却是纯纯的精英教育。如清华北大中科大一类的学校,都有安排超牛们直接带本科班的,工程院院士选两个学生做助手也是非常常见的事。这种培养到了十几年后就很少见了,所谓的博士后们也得不到相当的待遇。

80年代初的大学生中频繁出现牛人,与此时的教育体制有极大的关系。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做管理,又或者做官,经验都是极重要的财富。30年后的大学生兴许到了大四才未曾触碰过那些顶级仪器,可在80年代,能捞到这种机会的大一大二生都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