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十字路口变的更拥挤了。

无论先来后到的,挤在外面的都看不到杨锐和录取通知书,但却不妨碍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去。

很多人只是听着北京大学的名字,就已兴奋难忍,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知道的东西给倾倒出来。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论是边疆军镇,还是草原山区,名校的名字,总是有充足的时间和理由被传播。

而在80年代的中国,只以学校本身来决定学校的话,就是北大清华人大和中科大,人大是文科强校,中科大已去合肥,剩下的北大清华不分上下。

至于杨锐为何选择北大,就只是纯粹的个人选择了。

也是一次圆梦。

事实上,当杨锐做补习老师的时候,每当他的班级有学生考上北大和清华,杨锐都会忍不住的羡慕。

它们或许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高校,但却是中国人的最佳选择。

而以高考为躯干的中国教育制度,自始至终的都在为北大清华开绿灯。

换言之,入读北大清华的学生,将享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所有红利,并且尽可能多的避让损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损害,也会有人为顶级高校的学生着想,比如录取通知书,最好的学校是在阅卷结束的一两周内寄送给学生,而等待时间最长的学校,要到第三轮第四轮的一个多月以后,才能寄送出去。

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水平和教学环境,自然更是等而下之。

杨锐站在人群中,接受着同乡们的衷心祝福,对西寨子乡的居民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准大学生。

“杨锐,你报的是什么专业?”一片混乱中,黄仁大声问。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