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页

“对,你认识?”杨锐同样惊讶,虽然是国产相机,但红旗20的产量极少,认识的人更少。

男人使劲点头,放下书道:“认识,怎么不认识。我们社也有一个,宝贝的什么似的,听说全国也就生产了几百台,你是从哪里买到的?对了,忘了自我介绍,我叫文思,文明的文,思考的思,在北京日报社工作,家是平江的。”

这时候人不怎么计较隐私问题,在火车上互通姓名和工作单位,也是很平常的事。

杨锐犹豫了一下,道:“你叫我杨锐就好了。我是去北京读书的。”

“大学?”

“对。”

“哪个学校?”文思一个劲的追问。

杨锐无奈道:“北京大学。”

“啊……”装淑女的文小满发出压抑的叫声,用近乎崇拜的眼神望着杨锐。

马丽华的表情也瞬间融洽很多。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本身就被赋予了文明知识进步有礼等等美好的词汇,即使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大学生,其实也在社会的要求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同在一个车厢,大学生比采购员是要好的多的旅伴。

“大学报名还有十多天吧,你怎么这么早去学校?”马丽华主动问了一句。

“我想先去学校看看。”杨锐是考虑着提前去学校,重建实验室呢。

“在北京有亲戚吗?最好住在亲戚朋友家里,外面的旅社贵的很,也不安全。学校现在让不让学生提前住校了?”马丽华挺关心的说。

“具体还不知道,我准备等开学了再去报到。”

“这样也好。”文思将话题接了过来,饶有兴趣的聊了几句学校的事,话题又慢慢转向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