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页

稍息,教授说:“看来是我轻率了,你对g蛋白是有研究的,在老唐的凝胶实验室做的?”

杨锐的论文上的单位是北京大学凝胶实验室,有时候也直接写唐集中实验室。

杨锐于是点头,又说:“不能说是研究,算是大略的了解了一番,得到的实验数据也很少,算是顺手做的……”

正如杨锐所言,g蛋白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到30年以后,照样有人专门研究这个,并且也没有研究完全。

80年代的g蛋白是研究前沿,王教授自己没有做过,文献却是看了不少,更对此相当有兴趣,不禁再次追问:“很少的实验数据也是有意义的,具体来说说……”

任何一个领域,每年都会有新的重要的前沿研究点冒出来,研究员们不可能抛下自己的研究领域,专门为了解某个研究点去做试验,但好奇是免不了的,王教授的追问也很自然。这种交流更是研究者之间所常见的。

杨锐没有真的做过g蛋白的实验,顿时有点狼狈。不过,他满脑子都是资料和文献,g蛋白也是确实接触和学习过的,三五句以后,就慢慢的缓了过来,说的均匀有序起来。

王教授听着听着,心痒难耐起来,追着杨锐道:“数据在哪里?没有研究完全也没关系,只做参考。你放心,我的研究方向不是这个,纯粹就是了解,纯粹了解。”

“那我明天把数据拿过来。”人家一个教授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杨锐也不好不给面子。

当然,也就是g蛋白这样的普通学术数据可以拿出来,谁要是和他讨要cr相关的数据,撕破脸也是不给的。

王永却是比杨锐想象的还要急迫,打开抽屉拿出一串钥匙即道:“先看数据,要不然,午觉都没法睡了。”

他不由分说的拉着杨锐去实验室。

到了实验室底下,王永又不好意思与唐集中碰面,说:“你上去拿,我等着你。”

杨锐失笑,自去楼上取了一个笔记本,又从脑海中找了一篇过时的论文,对比着抄了几行数据,拿了下去,并大略的解释给教授听。

王永像是偷到了蜂蜜的狗熊似的,浑然不顾来来往往的诸多学生,就地坐在了门前的台阶上,一排数据一排数据的揣摩。

杨锐给出的数据就84年的水平来说,也不能说是创新了,只能说是不落后。

但是,在这个没有计算机检索的时代,要从浩如烟海的论文中找到不落后的数据,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而要找到30年后再看,仍然不错的论文,那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