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页

杨锐迅速的在脑海中查询了一遍,找出了slo家族的4个成员,接着有点哭笑不得。

黄茂妥妥的找到了slo家族的第一个成员slo1通道。

这与杨锐设想的shaker通道可是两个东西。

shaker通道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克隆的方式,被确定的钾离子通道。描写它的论文相当多,做起来也相对简单。

杨锐原本考虑,也是首先做出shaker通道,很容易就加上一些东西,从而形成一篇标准论文。

甚至,将事实上会在87年发表的shaker通道的论文抄上一段,说不定就能发表在《自然》上面。

但是,科研有时候就是如此的让人措手不及。

它不是你想做出什么结果,就能做出什么结果的。

历史上,大部分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都是意外惊喜,许多时候,甚至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shaker基因固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钾离子通道没错,但它的发现人,当年也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

就像是现在的黄茂一样,虽然在诱变果蝇的基因,他也不知道自己会诱变哪一种基因,或者说,诱变了以后,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找到。

做了两三个月的实验,到了现在,黄茂并没有像是当年的科学家那样,观测到果蝇的小腿不受控制的抖动(shaker),相反,黄茂找到了一个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电导增加!

当然,所谓的不易观察也是相对的。

shaker基因又叫做抖腿者基因,这个基因出现了问题,果蝇的钾离子通道的电压也会出现问题,如此一来,当果蝇被乙醚迷昏了以后,小腿会不停的抖。

偏偏华锐实验室这么多人,做了不知道几百上千组的诱变,或者没有诱变到抖腿基因,或者诱变到了,当时没有迷晕果蝇,也就没有观测到这样的现象——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基因突变的现象那么容易观察,生物界也不至于玩了几十年的果蝇,到了21世纪还在玩果蝇……

要论族群倒霉度,果蝇比小白鼠多倒了八辈子的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