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页

杨锐点头:“是这样没错。”

“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研究不下去吧,你会不会诱导了突变基因,但是无法做下去,而选择了其他的突变基因?”

澳大利人一下子问到了关键问题。

附近的几个人都看向杨锐。

基因的突变是随机性行为,而被突变的基因却不一定好研究出分子机理。以30年后的技术,还有无数的基因研究不出分子机理,作为一门刚刚开创的方法,澳大利亚人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推理了:

杨锐一定是诱变了多个突变基因,然后选择了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分析了分子机理。

如果没有第三部分的论文,也就是杨锐写在后半段的论文提要,大家或许不一定会这样想。

但杨锐都做出分子机理了,那他手里,说不定还掌握着几个突变基因。

对于刚刚看过论文的领域内专家来说,这可是个不大不小的诱惑了。

杨锐也意识到了此点,却是含混不清的道:“我的运气比价好,总之,我在基因挑选上没有费神。”

他当然没费神了,他就是拿到什么突变基因就做了什么突变基因。

而在别人耳中,这个含义就不同了。因为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挑选上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杨锐是有挑选余地的。

换言之,杨锐手里确实还有突变基因。

随便估计一下自己诱变基因的成本,一名韩国学者立刻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道:“我是汉城大学的崔真重,杨锐先生如果有暇的话,一定请来汉城大学访问,恩,我们会核销您的来访费用的。”

崔真重对中国颇为熟悉,知道很少有中国人能拒绝这种出国访问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