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页

“你是杨锐派来的?”王弼首先询问。

“你出来就知道了。”电话里的人,是一点信息都不透露。

约好了地方,王弼骑着摩托车赴约。

在城边的一条辅道上,王弼见到了一辆大卡车,以及蹲在一块大石头上抽烟的年轻人。

“你是杨锐派来的?”王弼再问。

“手抬起来,我搜个身。”抽烟的年轻人与王弼一般年纪,就是有些胡子拉碴的,看着有些粗犷。

王弼莫名其妙的抬起手,就被对方从上到下,拍了一遍,然后又搜了摩托车。

“别误会,就是怕你带个录音机什么的,你叫我老牛就行了,以后有什么要吩咐你的事,一般就是我来说。”这位卡车司机,正是锐学组的牛安。

和读书成绩较好的锐学组成员不同,牛安高考结束以后,就开着杨锐买的东风车,做起了运输司机。

每个月,除了固定交给杨锐一笔钱,外加修车和油费以外,牛安足有数百元的收入,美的不行。

当然,在80年代开大车跑运输,也是相当辛苦的,这时候少有高速公路,也难找到休息站之类的地方,每天的吃饭住宿,条件都比中学还差。要是遇到车辆爆胎乃至更大的事故,麻烦就更多了,往往需要真人徒步寻找电话,然后固守待援。

年纪大的司机,明知道大车跑运输赚钱,也不一定会做,这年月,司机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

只有牛安这样的年轻人,身体好,不怕吃苦,既能坚持的下来,又能多跑多赚钱。

不过,年轻人往往缺乏积累,能拿出几万块买车的人家,或者说,敢借几万块钱买车的人家,也着实不多。

牛安要不是有杨锐出资,他也开不上自己的大车,而这辆大车赚的钱,一部分用来填补杨锐的出资,一部分用来给锐学组花销,也让牛安的感觉很好。

他说不清锐学组的性质,也看不到锐学组的未来,但身在一个联系紧密,小而经验的组织里,感觉却是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