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页

当然,许正平每隔三五年,偶尔也会写出厉害的论文,或者说,是受学术市场欢迎的论文,从而一口气得到几十个影响因子,但那是没谱的事,最近两年,许正平都没遇到这种好事,他也不确定接下来两年的成果如何。

作为一名副教授,许正平的路还很长,对于论文的渴求,也远比小讲师和老教授来的热切。

想到杨锐一晃眼间就得到了11个影响因子,而且是cell影响因子的论文,再看现在这篇论文……

细究起来,许正平还更羡慕杨锐现在的论文。发表论文到《cell》级的顶级期刊是几率性的事,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都是顶级的,所以最终获得多一些的影响因子也是理所当然的,像是杨锐的论文,破百正常,破两百也不难,或许突破300都不奇怪。

但一篇等离子表面共振的论文成本才有多少,这么容易得到几个影响因子,那也太轻松了。

“你是一个人做的?”许正平好奇的问了一句。

“有几个学生帮忙,算是第二作者吧。”

“学生?”

“大三的学生居多吧,参与度比较高的就署名了。”杨锐有意诱惑许正平。

许正平也毫不犹豫的被诱惑了,重复道:“参与度高的就有署名……”

第483章 百鸟朝凤(5)

“当然,署名就应该按照贡献度和参与度来区分,就我所知,顶级期刊以后都会要求论文附带贡献说明的,尤其是并列第一作者比较多的情况下。”杨锐随口说着,从侧面增加自己实验室的吸引力。

许正平果然对此很感兴趣,问道:“有期刊在讨论这个?贡献怎么体现出来?”

“额外说明和名次排位吧,再具体我就说不出来了。”杨锐说的是未来的顶级期刊的要求,如今两三个人就能做出一篇顶级论文的局面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一去不复返,进入21世纪以后,大部分登上顶级期刊的论文都将来源于大项目,而大项目就像是大制作的电影一样,全是些感谢名单要走几分钟的巨无霸。

许正平深看杨锐一眼,他很想具体问一下消息的来源,但有摄像机照着,话到嘴边换了,道:“咱们有空再好好交流。”

“好。”杨锐笑着回了一句,并没有太当回事。他的实验室要吸引一名副教授加盟是非常难的事,聊天的作用太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