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页

“哦……主要是在中国的外国人。”这是政治正确的回答,写在文件里的标准答案。

常世辉还在为杨锐的平均论不高兴,道:“你不要岔开话题,健康或者不健康,本来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能算平均,但你也不能盯着一个人看呀。”

“砒霜的量小是中药,量大是毒药,你要说平均,你知道美国人可口可乐的年平均摄入量是多少?人均200升每年?肖经理,是不是?”杨锐询问似的看向肖经理。

虽然不是什么机密信息,但在封闭的80年代,这样的数据不去查也是不知道的。

肖经理显然知道,期期艾艾的道:“差不多是这样。”

他刚才其实也有点轻松,现在又觉得没那么轻松了。人均两百升每年的数据张口就来,要说杨锐对碳酸饮料一点认识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谁没事查这些资料记在脑袋里?

但是,如果杨锐对碳酸饮料有一定的研究,又持有不健康的认识,这就麻烦了。

肖经理提前了解过在场每个人的背景资料,而杨锐的资料,可是相当的显眼。

《cell》不是大白菜,在场的三四十号人里面,估计只有十分之一接触过,还不一定是第一作者。

这也就是在北京,而且是可口可乐的邀请了,哪怕换成是美国,比例也不会扩大多少。

至于这些人的话语权,那更是可怕。

因为你没有反驳的力量。

两个闲人吵架,可以说来说去说不清楚,两名科研员吵架,能做评断的就很少了,许多时候,就要历史来评断。

但是,当一名顶级期刊的作者持有某种意见的时候,大众往往只有聆听的份,当然,大众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什么,但是,在切身利益相关的时候,听不懂也只能听,听不懂也只能根据权威的话来照做。

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早在凯恩斯时代以前,经济学家就在实质上掌握了国家和普通人的钱袋子。加息还是减息?加多少减多少?印钞还是回收钞票?刺激经济还是债务重组,这些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决定,往往就是一两名,至多数名经济学家所作出的决定,在未知因素诸多的环境下,权威学者也许在频繁的出错,但他们的权威却鲜少受到质疑,因为用其他人的话,出错的可能会更多。

可口可乐非常清楚学界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否则也不会三五不时的组织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