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寡聚核苷酸的供应,cr也无从去做。

这也是80年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现在的中国,就和21世纪的中东国家差不多,科技工业严重偏科,寡聚核苷酸这样的东西,买都买不到。从美国运过来也不现实,不说需求的量大,连绵不断的运输本身就容易让原料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现在的杨锐,倒是有点怀念读研时候的方便了,那时候,只要有钱,一个电话打过去,各种材料都有无数的生物公司抢着送,其中一家说不定就是本校老师开的……

……

第579章 迟钝

没几天的功夫,杨锐寄往《jc》的论文就被收录了,对方竟而贴心的用上了电报,先通知收录,再用邮寄的方式,寄送正式的信件。

杨锐是通讯作者,自然是他来拆阅信件,并传给众人看,以激励士气。

黄茂赞道:“大刊就是好,先电报再邮寄,咱们这边就安心多了。”

李文强却道:“就是审查的程序多了点,太麻烦,不过,咱们这次发表的是挺快的。”

“因为是杨锐的名字嘛。”王晓芸啧啧两声,道:“杨锐如今都在人家那边挂上号了吧。”

“我特别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杨锐笑了两声,道:“jc最需要的就是投稿量高的作者,我答应对方,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投稿三篇以上,大家可要努力了。”

“投稿三篇?要这么多?”长期蹲在dna合成仪跟前的张学通觉得有点难以完成。

杨锐点点头,道:“咱们现在是一个实验室了,你数数看,我、黄茂、涂宪、王晓芸、魏振学,李文强和段波,还有你张学通,这就是8名正职研究员了,再加上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咱们要是加班加点都写不出三篇论文,一年怕是连三十篇都完成不了,那怎么行。从今天开始,各组要按照分配,尽快完成手里的项目。”

一间实验室,一年完成三十篇论文实在不多。以杨锐读研时的标准来说,中等偏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起码拥有两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会有六七名实验狗,一到三名的专职教师。实验狗两年写一篇论文,专职教师一年写两篇论文都属于最低标准了,两年写不出一篇论文的实验狗是无法毕业的,一年写不出两篇论文的专职教师,连混吃等死都算不上,稍微有点水平的专职教师,一年写七八篇论文实属正常,再加上各个课题组的老板,三十篇sci级论文,根本称不上艰难,若非如此,中国又哪里能成为论文大国。

而以华锐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规模,实际已经是一流水平了,北大清华或者中科院的实验室拉出来,仪器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屈指可数。

落在30年后,这样水平的实验室,一栋楼都装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