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页

其实,不简单清晰也不可能。

整本小册子,本来就是杨锐照搬来的第一代cr指导手册。美国人很喜欢搞这个玩意,一两年就更新一次,什么糖尿病指导手册,管道工指导手册,挖掘机指导手册,振动器指导手册,道达尔act时空穿梭门指导手册,不一而足。

这样的小册子,要说能有多精深是不可能的,但能满足大部分实验员的需求,国内也常常翻译来自己用。

杨锐拿来的就是英文版的,稍微修改一点,说的原汁原味。

然而,学者们有了满足感,记者们却觉得无聊了。

这样的东西发表在报纸上,或者拍成节目,有几个人想看?

“杨锐先生,这是您单独研究出的成果吗?”一名记者趁着杨锐间断的时候,问出一个普通人可能关心的问题。

中方代表团的成员立即看向杨锐。

cr技术如此受欢迎,完全出乎中国人自己的预料,事实上,中国目前也确实少有国际水平的技术,谁也没想到就在自己面前出现了。

领队张洪军紧张的看着杨锐,他现在也在等国内的消息,只待确认的信息传回来,他就将技术卖给加尼卡公司,回去升官发财吐气扬眉。

杨锐虽然被插了话,但几乎没有犹豫的站了起来,面对记者,道:“是我单独研究出的成果!”

他此行的目标就是为了确定成果,哪里会客气。

胡教授竖着耳朵听相熟的同事解说,口中不屑的道:“一点集体主义观念也没有。单独研究?哼,没有助手,怎么做实验?”

“杨锐还是年轻人,说话可能不注意。”张洪军帮杨锐说话,私底下轻轻的松了一口气,他也担心横生枝节。如果是杨锐一个人的成果,此时就好处理了,即使有北大站在里面,也不过是点扯皮的事。但照张洪军想来,他帮北大卖掉专利,只有北大感谢他的份,没有他反遭埋怨的理。

记者在手里做了记录,则紧接着问道:“杨锐先生,您对cr的期待是什么?”

“成为最好用的生物学工具吧。”杨锐标准的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