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页

话说到这里,张洪军也没办法,只能回头给加尼卡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

加尼卡有些不爽,原地沉思起来。

下午。

“国际遗传学大会”就进入了散场模式,杨锐的闭幕日演讲就算是最后的闭幕日仪式了。

赶得急的学者,不到晚上就飞走了,留下的学者则是互相邀约,算是难得的休闲时光。

杨锐回到酒店,开始整理早晨收到的单子,顺便给接下来的专访写点素材。

cr仪不算是昂贵的仪器,但也不便宜,就第一代cr仪来说,做的简单一点,成本数百美元,做的稍微好一点,成本就到一千美元往上了。

科研仪器所用的零部件都不会便宜,千把美元的成本的仪器称得上廉价了。不过,杨锐的出售价格肯定不是按照成本来计算的。

就像是送名片给他的那位学者说的那样,反正是山姆大叔买单,增加一点研发成本也是理所当然的。

杨锐回忆着以前的价格,在纸上写了“8000美元”的标注。

想了想,他又在标注后面标注了一个“12000美元”。这是他准备cr仪正式发售以后的价格,8000美元自然是友情价了。

他改过的第一代cr仪和原版的cr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版的cr没有耐热聚合酶,因此不能连续生产和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纯技术,并没有相应的仪器。

而第一代的cr仪其实已经是一种成熟产品了,只要找代工厂生产出来,立即就能投放市场。

想到耐热聚合酶,杨锐又喜滋滋的在“12000”美元的标价后面,加上了“1800美元”的字样。这是一小瓶耐热聚合酶的售价,尽管生产成本只有百十美元的样子,但科研世界就是这样,买家不光要承担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美元的研发成本,还要承担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美元的机会成本。

毕竟,不是每一笔科研经费都会有产品出来,成功的产品自然要将失败的成本给赚出来才行。

杨锐印象里的cr仪起码都是第二代了,但价格依然稳定在5000美元以上,而第一代的价格更贵也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