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页

此言一出,海国辉自然要表示反对,老李却是一下子变节了,道:“分,钱一定要分,国辉,你回去以后,好好和你伯父谈,请他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眼……”

老李习惯性的背起了套话,但首先是同意了杨锐分钱的意见。

杨锐再对海国辉,道:“你就与海处长说,我们分钱快一点,国医外贸也能快点拿到钱,所有人都能快点拿到钱,对不对?你亲自给海处长说明,就说是我杨锐说的。”

杨锐当初给海处长许了两成的纯利,但海处长有各种担心,并且也不能达到杨锐的全部要求,最终,海处长要了一成的利润,比杨锐的许诺都少了一半,但超过10万美元的收入,已经让海处长心惊胆战了。

要不是杨锐答应在海外完成转账,并且帮海处长注册瑞士银行的不记名账户,海处长甚至不敢答应他。

这也是杨锐第一次明目张胆的突破合法公司的界限,不过,为了cr的归属,杨锐是在所不惜的。

放过这次机会,他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获得诺贝尔奖,毕竟,未来三十年的生物学发展到处都是机会,至少还有30次诺贝尔奖的颁奖,但谁又知道,其他的诺贝尔奖级的技术,不会遇到相似的问题。

除了一往无前,杨锐也是没有退路了,大不了,在一个人迹罕至,偏僻而孤独的地方继续做科研——中国对学者向来优待,考虑到他需要钱的目的,杨锐觉得自己还能承受事败的后果。

而对海处长来说,早一天拿到钱,也能早一天缓解自己的焦虑。

杨锐相信,海处长是愿意早日分钱的。

海国辉不确定的答应了下来,自己回去打电话商量。

没两日,国医外贸果然将首批收入给发了下来。

“每克14美元,和预想中的差不多吧?”海国辉过来通知,也不知道众人会高兴还是不高兴。

杨锐也确实不知道。

每克比捷利康时代少了6美元,要论起来,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

但是,这笔钱毕竟会有五成到华锐公司的账上,去掉海处长的一成,杨锐还能落手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