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页

苏帆如果有这样一篇论文,别的不说,四九城里至少有三成的重点大学愿意接受他,若是出了首都,那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但凡是有生物系的,他基本都能去了。

就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这就是全新的高度。

苏帆迟疑的问:“你是让我进北大的实验室,还是华锐的实验室?”

他说他看过杨锐所有的文章还真不是吹的,能分清两者区别的人,着实不多。

杨锐道:“招人的是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但学校给我的名额有限,可能要一两年才有编制,你如果愿意来,并且保证每周110个小时的工作量,一年以后,我会考虑拿名额给你。”

80年代人调工作都是这样,不是说你想调到哪个单位,就一下子调进去的,办理需要时间,编制更是个大问题。新单位没有编制的,你的编制就放在旧单位里等,自己在新单位里上班,工资也由新单位来开。有些人等一年半载的就如愿进入了新单位,有的人等到天荒地老也等不到编制,或者编制被人抢了,实在不行,就只好回旧单位,调职其实就等于是黄掉了,好在所有人都是终身雇佣制,除非犯了天大的错误,否则,谁都开不了谁。

苏帆听杨锐说是离子通道实验室,心就放下了一半,要是能调到北大,那自然是好上加好的事。

不过,他也不是昨天才生下来的,自然知道好事多磨的道理,不禁道:“要是北大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话,应该任谁都愿意吧。”

“但要每周工作110个小时,还要具备相应的研究水平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杨锐笑笑,道:“110个小时的工作量,最少坚持三年,三年之后,你要不愿意做了,咱们再谈工作安排,三年以内你不愿意做,那就别怪我给你穿小鞋了。”

苏帆眼皮跳了跳。做科研的其实还是受制于人的,最主要的威胁就是实验室和经费,尤其是搞自然科学的,没有实验室和经费,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用久,两三年的时间,足够废掉一个学者大半的功力了。

“我能考虑一下吗?”

“当然。好好考虑一下吧,和家里人商量一下,一周工作110个小时,家里什么事都管不着了,家里人的支持是不能少的。”杨锐说着又道:“我这边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开一些加班费和奖金,算下来,每个月多一两百还是可能的,另外,我也尽量报销一些发票什么的,每个月看再能多几百块不。”

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北大的,杨锐完全不能调整薪资,就是加班费都不能多,反而是奖金的管理松一些,但也松不了太多,最后还是要从报销发票这方面想办法,全国火车站里吆喝的“发票”声,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里嫖娼的“有发票”,都可以交给体制背锅。

几百块钱倒是让苏帆的眉毛跳了跳,如果真的有这么多钱的话。家里人同意的几率就大了。

又具体说了说文章的问题,杨锐将苏帆送出了门。

坐回到沙发上,杨锐自己莫名的苦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