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页

伍洪波性喜戏谑,但有了“学部委员”这个相当于院士的称号和职位以后,他的跳脱就只能被归于真性情了,其在学者中的声望不降反升。

领队是科级干部,马科长感激的道:“谢谢您帮我说话,要我自个儿说,大家估计都不爱听。”

“没事儿,我们都搞理科的,讲究秩序,和文科的讨厌鬼不一样。”伍洪波随口回答一句,还不忘损人。

马科长陪笑两声,又赶紧追着年纪大的学者拿行李。

这一次,杨锐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名义申请出国考察团,又用自家的华锐实验室做赞助方,左手给右手出钱,弄的规模很大。

从上往下数,光是学部委员就有蔡教授和伍洪波两位,又有沈兴德和安林海两位准学部委员,再加上中科院药品研究所的庆志勇研究员,清华的刘宇庄、金教授,北大的王永、唐集中、卢月萍、许正平等人,他算是把北京生物科研界的半壁江山给请了出来。

这样规模的团队,放在国内已经足够做开一次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了,弄的好了,做出几项影响整个生物界或者医学界的决议都有可能。

学界就是这样,不管规模有多大,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就是那么一小撮人,而且不像是政界需要长期维持常务性的工作,学界只要维持权威就行了。比如在医学界,医学规范是谁制定的,新的手术方法是谁开发的,谁就拥有了决定权,而在生物界,新的研究方向新的著作和研究基金的投放,基本就决定了整个研究领域的方向,就算有意外发生,通常也是学界内部的变革,学界以外的力量介入,固然是能产生改变,但多半只能得到退步而非进步。

外行指导内行,在工业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在学界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杨锐有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身份,又有蔡教授的帮忙,以及华锐实验室这样的金主支持,他也聚不齐这样的考察团,尤其是跨学校和跨部门的考察团,更是难得。

旁的不说,光是要将中科院和清华北大的人都拉到一起来,学部委员以下的人就想都别想。

不过,这也是杨锐费尽心思组团的目的,有这半壁江山给他撑场子,他在国内的根基就是稳稳的,以后cr获得多少好处,也都不会闹半点幺蛾子。

从杨锐的角度来考虑,稳定根据地,那是比在海外光鲜还重要的事。

因此,他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是极力的做好。

一群人说说笑笑的上了大巴,一路顺畅的到了杨锐定好的凯宾斯基酒店。

超五星标准的酒店,外观看起来就气派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