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页

杜邦的律师再愣,问:“你的意思是,一年的大学生涯,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杨锐看着杜邦的律师,看着律师道:“有的人一百年也做不出诺尔比奖级的成果。”

旁听席上的记者已经笑喷了。

律师神色不变,问:“我换一个说法,杨锐先生,你是怎么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事实上,我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cr的全部设计和论证。”杨锐耸耸肩,道:“在此之前,我还做了另一项研究,克隆诱变基因以确定离子通道的功能是更困难的研究。而成果的价值并不是根据研究的难易来决定的,当然,cr的技术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我觉得,3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你的意思是说,三个月的时间,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是任何人,是我。”杨锐在法庭上不会有丝毫的谦虚,挺起胸来,道:“灵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到了灵感,剩下的工作,只是重复的体力劳动。你的助手在给你打手势了。”

杨锐指了一下律师的身后。杜邦的律师们显然有些混乱了,他们本来想要质疑的就应该是灵感来源,而非是谁做出了cr,做出了cr的就是杨锐,这一点已经被本杰明多次证实了。

负责诘问的杜邦律师脸色难看,而记者们却是开始疯狂的撰写文字,又或者不开闪光灯的摁动快门,这是大众最喜欢的桥段,用一己之力战胜强大的公司组织。

法官不得不再次拿起他的小锤。

中国来的学者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美国的法庭是这样的,更想不到,杨锐不谦虚起来,竟然如此的狂放。

杜邦的律师结束了诘问,换本杰明上台,后者程序化的一票问题后,道:“杨锐,你是怎么想到cr技术的创意的?”

杨锐露出回忆的神色,道:“我当时在云南,中国的一个省,那里的公路有一个特点,非常的绕,几乎全都是盘山公路,我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盘山公路,又联想起自己正在做的耐热聚合酶,突然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像是dna的螺旋结构……”

记者们再次兴奋起来,大众最喜欢的不就是听故事。

如果杨锐一本正经的讲自己的cr研究,记者们大概会昏昏欲睡以后,回去编一个精彩故事,但是,杨锐的故事却是更引人入胜,更有传播的价值。

至于杜邦的律师们,在杨锐说起故事以后,已是表情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