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页

随着牛的胚胎移植的技术叫响,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名头也逐渐叫响了,如果一来,杨锐再摆开招人的架势,自然能够收到不少的简历。

现在的单位,几乎都是敞开门招人的,当然,只是针对高学历的受聘者是敞开的,在这个知识和学历双爆炸的年代,大学生或者有大学学历的求职者找工作,实在是非常轻松,像是后世令人羡慕的国家电网,或者省直机关的公务员,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都属于递的简历多了就能找到的工作。

另一方面,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待遇虽差,却也能吸引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要是没有一点理想和抱负,是不会有人放着双倍或者三倍的工资不要,坚定不移的选择科研路线的。

不过,杨锐选人并不是指着人家的理想和抱负去的,看简历,归根结底看的还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

大致的划上十几个名字,杨锐就让人通知面试,又在实验室里巡视了一番,方才换上大衣,缓步出门。

门口各家农场的干部依旧混乱的拥挤在侯客室内,杨锐于是又在心里,给装修办公区域多加了一枚星星。

也就是装修一下而已,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现在拿到了2200亩的土地,已经比一间普通的大专的校区面积大了,这么大的地方,稍微规划一番,就能建起不错的建筑群。

不过,什么时候建成又是一个问题了。国内现在的建筑速度,完全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论。

杨锐现在却不想管这些事。

姜志军的住院,还是给杨锐提了个醒,他最近的工作频率确实有些太高了,虽然年轻,但过劳死什么的,不正是针对中青年说的吗?

有鉴于此,他也没有像往常那样,直奔华锐实验室,或者离子通道实验室。

杨锐就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也不找大道,找准方向,顺着个胡同巷子就拐了进去。

如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北京的胡同也被吹的神乎其神,若是自21世纪去南鼓锣巷之类的半景区游览,不免也会有些感怀,更有诸多猎奇和羡慕——几十万平米一块的地方,又繁华又接地气儿,干净整洁,堪称是城市里最宜居的地方了。

然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宜居不宜居不一定,破败却是80年代的最直观印象。

杨锐没有看过80年代的老照片,也缺少文青的气质,但是,行走在8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尤其是非著名胡同中间,所谓的生活气息,却被各种奇怪的味道给冲散了。

石筑或砖铸的院门,完好的是一个都见不到,现在的建筑材料不便宜,有点钱的人家,也不会拿出去修饰院门,吃力不讨好不说,还容易在街坊邻居那里落一个虚荣或者傻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