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页

短短的一通电话,达尔贝科已经两次提到关注了。

杨锐于是主动道:“其实要利用这次的话题也不难,我只要保持沉默,让记者们不能确定我是否得到了诺贝尔奖,那话题应该就能延续到颁奖前吧。”

“你愿意这样做?”

“没什么难的。我并不需要撒谎,只是保持沉默而已。”杨锐耸耸肩道:“很多被诺贝尔奖提名的学者,都会这样做吧。”

许多学者都是不喜欢抛头露面,或者与记者打交道的,这就使得沉默在学术圈内很流行。另一方面,确认自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学者们来说,也不是什么理所应当的回答,许多人甚至找不出做的理由。

达尔贝科轻呼了一口气,笑道:“你如果也能这样做,那就太好了。当然,我不能代替你做决定……”

“我最近并不想接触媒体,至少,不愿意回答他们有关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有研究要做。”越洋电话里的声音沙沙作响,杨锐的回答却是很明确的。

达尔贝科再说了几句话,满意的挂上了电话,人体基因组计划正在最紧张的时间,他需要一切能够获得的力量。

杨锐更加满意。几个小时前,他还不知道“人类走出非洲”的消息呢,至于保持沉默,更是符合杨锐目前的心情。

就像是一切诺贝尔奖候选人那样,没人愿意在答案公布以前,就宣布自己的退出,这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一种理智上的需求——诺贝尔奖可是只颁给活人的,万一今年的获奖者突然挂了呢?

虽然有点恶劣,但是午夜梦回,这么想一想,睡觉似乎也更安稳了呢。

挂断电话,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就涌了上来。

做科研的,永远都不会没事做,尤其是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闹个大新闻什么的,都是大家追求的,杨锐最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遗传工程实验室,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时间就少了,大家都积累了一堆的问题。

不过,学术期刊的投稿,在此期间可是不能停止的。

杨锐一一解答,又看了几个人发表的论文,才算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时候,杨锐已经很有些做“老板”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