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3页

杨锐亦不逼迫,他的精力很快被茫茫的人员筛选给占据了。

甘虎和他组建的管理层,希望得到应届的初高中生做技术工人,当然,最好是医药专业的中专生。

然而,86年的中国,中专生正是最吃香的时间,市里的药厂和药店都是抢着要的,连等编制都不需要,一些有点家庭背景的中专生,还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算是相当不错的出路。

华锐制药厂作为香港公司,要说也不能说是差,但在河东省内,它毕竟是个新东西。

工作可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80年代人想离婚还是能做到的,想要再就业可是难上加难,像是河东省这样的地方,包括挖矿的工人都是有编制或者等待编制的人们,许多人家不得不考虑,华锐是否呆的久,日后如何的问题。

而这一点,是杨锐都无法回答的。

他本人都无法保证,华锐制药就一定能坚持十年或者二十年。

开工厂原本就是很有风险的事,杨锐对此也并无经验,他的底气无非是有大量的资金,亏得起,有调整的空间,可要说不裁员不开人,他是做不到的。

如此一来,哪怕河东省分给华锐20个中专生的名额,华锐也没有用完,他们最终只得到了6个人,剩下的14个,像兔子似的跳了出去,托关系分配去了其他药厂。

并不是他们看不见华锐的庞大资本,而是他们不确定以后的华锐如何,以后的中国如何。

剩下的员工,自然只能从初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了。

当然,比真正的三资公司好的地方在于,华锐制药早在两年前就有分批的招募人员,包括西捷工厂在内,都是华锐的训练基地。

如此一来,有了骨干,再招枝干就容易的多了。

不过,华锐制药厂毕竟是一家大厂,不是西捷工厂那样小型的生物工厂,一期800人的配置,就需要招募近700人,还是相当不少的。

甘虎等人为此也是忙碌了许久。

元宵节结束没多久,华锐制药厂的招聘广告,就在省内多个学校挂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