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页

别说是80年代了,就是10年代,一名北师大的教师如果想调职到北京科技大,用10个月的时间处理文件等等,都属于速度不慢了。

杨锐原本也没有要将谷强调入北大的想法,不过,他现在既然提出了问题,哪怕是以利息的形式,杨锐也得帮他达成要求。

实际上,杨锐也只能帮他达成这样的要求了。

除此以外,不管是给奖金还是其他物质奖励,都是不合时宜的——以实验室主任的身份,出于项目整体的利益,要求谷强暂缓发表论文,这是合乎规矩的事,但是,给予超乎寻常的奖金或物质报酬,性质就发生变了,所谓“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的逻辑,在80年代才不稀罕呢。

再者,朱院士当日来给离子通道实验室解决“问题”,谷强也是没赶上的,要是普通的借调研究员也就罢了,谷强既然做出了超卓的成果,那就没有理由不给予问题解决了。

这也就是研究所和学校内的潜规则,你的科研做的好,天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你的科研做的不好,被人遗忘也不用愤怒,反正也没人理会。

办公室内。

蔡教授仔细的看了杨锐递过来的实验简述。

简述是没有数据只有描述的,理论上,能够说得清楚实验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了,不过,这就需要撰写者与阅读者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了。

蔡教授对杨锐自然是极其信任了。

若不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信任,蔡教授现在就要实验数据了。

经过了正统科研教育的,任谁看到效率提高200倍的实验,想到的第一件事,都是看实验数据。

“这是很少见的实验成果了。”蔡教授吸了一口气,道:“这样看,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是起来了?”

“算是起步了吧。”杨锐稍微谦虚了一下,将隐形的自得压抑了起来,平铺直叙的道:“谷强这轮做的不错,我想把他带到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来。”

“论文发表出来以后,应该没什么问题。”蔡教授对此是有决定权的,且道:“到时候,我在会上专门提一下,做个介绍……”

“论文短期内,估计见不到了。”杨锐耸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