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页

至于利润的话,若是申请的专利足够巧妙,对于阿斯特拉这样的公司,也算得上是有利可图,不着急回报周期的话,在专利到期之前,赚回两三倍的本金应当不难。但是,对于华锐或者其他什么小公司来说,能卖出个三五成的利润就算不错了。

只有阿斯特拉这样的公司,才有足够多的活性物质去测试,换成小型的生物技术公司,自建实验室或者开放给其他公司使用,都只能赚个辛苦钱而已。

所以,就算是杨锐开着金手指来做,降低利润,加快速度,两千万美元的投入,三五千万的利润,也就是极限状态了。

只不过,对于今天的杨锐来说,压这么多钱在一个小项目上,实在是有些不值当。

这么多钱,若是用来做离子通道,或者做g蛋白偶联受体,杨锐自然砸锅卖铁的也就干了,可是,就做一个动态质量重测法,从杨锐的角度来说,就太没意思了。

用一个运动方面的比较,就好像有人通过艰苦的训练,既能够成为足球巨星,也有很大几率成为蹦床项目的冠军,那么,花费时间或精力在蹦床上,自然是很没有性价比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蹦床项目就没有意义了,对于没有机会成为热门项目的有力竞争者的运动员来说,参加冷门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真的热爱,也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眼前的阿斯特拉的研究员们,在杨锐看来,就是这样一群适合冷门运动的选手。

他们原本就不在科研最前沿工作,阿斯特拉又有充沛的资金和资源,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杨锐也愿意动态质量重测法,能够早几年出现。

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被杨锐提前了至少十年,也就需要相应的应用类的研究配合。

另一方面,若是能通过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方式,催生多几种新药,也能有无数人因此而受惠。

而杨锐付出的,不过是资料整理的工作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讲台上的杨锐,满怀热情,满怀着来自社会主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

他是真的没有丝毫想要获利的想法。

获取诺贝尔奖的资本不能算。

不能因为有的人在乎声望,就说他做好事都是为了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