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8页

这与他熟悉的科学家完全不同。

只能说,这是两个时代的认识的偏差了。

21世纪的学者,最重视的永远是经费,其次就是实验条件,有了这两项,能做出成绩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做不出成绩的,也能蹭点实惠。

但在80年代,学者们的关注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者不能自由流动,除了讲科学还要讲政治,甚至连荣誉的评判都不一定以成果为主,这就让大家非常注重舆论,不仅注意领导的看法,还要注意群众的呼声。

21世纪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了,学者做出了成绩不仅能跳槽,甚至能出国,所以,大家虽然在乎领导的看法,对群众却没什么畏惧感了,社会媒体更不是第一要务。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经费已然成为了学者的生命线,有了经费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当然,文科学者主要还是要讲政治,毕竟,他们做的都是主观题。

在比平时少,但数量依旧很多的媒体的注视下,杨锐完成了剪彩和发言的步骤,宣布8811项目正式进入到了实验阶段。

而对簿耿鑫等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保密要求飞升了两级。

“院子里的任何活物,哪怕是一只羊,也得是身家清白的。”簿耿鑫在保密科的闭门会议上神情凝重。

第1442章 补人

新的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与原来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有一段距离,但已然挂上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分院的牌子,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也都很快的转移了人事关系,大部分进入新区工作,少部分留在分院的,就变成了现场研究员和养殖员。

这也是杨锐设计好的规划。他现在已经不再是中小型实验室的负责人了,挂名“杨锐”的遗传工程实验室必然会是一所大型研究所,这就要求极好的阶梯性和容纳。

小型和中型的实验室要讲究小而精,因为经费和薪金空间就那么多,人力臃肿的话,分配就会影响到工作。不止上级和拨款单位会有成绩要求,研究员本身也是会有成绩要求的。最基础的,副研究员想评研究员就得发表论文若干,研究员还想支持项目,实现个人意志。

与其他单位和机构不同,研究所的学者们是最看重未来发展的。

如果仅仅是着眼眼前的话,做研究是真真没有意思的,不说读书的时候的种种不爽,工作以后,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做的一大半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剩下一小半能有什么意义,也要看跟的老板好不好,大部分还是运气。

国内如此,国外也好不到哪里去。类同于研究实习员的初级职位不用说,拿的薪水还不到中级职位的三分之一,活下来都够呛,做的事更不用说了,老外缺少无私奉献的学生,以至于研究实习员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杂活,而且面临更大的升迁危机。事实上,很多初级职位都是给杂工们的,没有博士头衔的学者天然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