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页

黄修远放大蓝星,然后插入气候模拟模型,从气候模拟的过程中,众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比如华北、西北、东北的干旱情况,将进一步加剧,同时气温会比历史同期下降3~8摄氏度。

零度等温线将抵达琼州和吕宋岛北部,岭南地区冬天可能要下雪,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呈现出常态化。

气温下降,寒潮、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变大。

黄修远指着本土北部地区:

“本土的情况,我倒是没有太担心,北方有海水淡化工厂和输水管网支撑,硬撑几十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提防倒春寒和暴雪即可。南方的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蒋海霖想了想提议道:“现在南方城市和乡镇都在搞一体化设计,我提议增加防内涝和防洪设计,反正海水淡化工厂的氯化钠产能过剩一大堆。”

“可以,你做一个提案报告吧!”黄修远将这个事情安排给了对方。

讨论了预防天灾后,他们进入下一个话题,那就是粮食安全问题。

按照相关的模拟计算,一旦全球进入小冰河气候,到时候露天的自然农田,肯定会出现普遍减产,哪怕是转基因农作物也很难幸免。

毕竟转基因农作物也是生物,再怎么加点,农作物还是存在耐受极限。

当然,一系列的模拟计算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到影响最大;寒带本身就是穷山恶水,没有多少农业可以损失;热带勉强可以扛住,不过台风和洪涝灾害不会少。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采取干预措施,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全球粮食将减产20~30。”林百杰询问道。

陆学东摇了摇头:“这是常态,还有特别严重的年份,可能出现自然灾害密集出现的情况,粮食的减产底线,应该下调到50。”

“我们的控制区内,粮食自给自足应该可以满足,但是其他地区,估计就难说了。”蒋海霖摊摊手说道。

虽然现在国内囤积了几亿吨储备粮,但众人都不是圣母,不会同情心泛滥的送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