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大沙航天城倒是一个例外。
因为这个航天城有一条独立的超大型铁路,这是一条专门建造的铁路,可以运输重量5000吨左右的运载火箭。
这是西澳的优势,地广人稀、地形平坦,从大沙航天城到海边,一路都是沙漠平原。
现在航天局的发射任务越来越多,不得不考虑未来的需要,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射场的数量,最好可以提升到120~140个。
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而航天产业的扩张,也加大了对社会人才的虹吸效应。
目前整个大中华区,服务于航天产业的人员,数量再次刷新记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52万人。
第六百五十八章 产业与科研
七百多万员工参与的航天产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大航天时代。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十万员工的小产业,也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技术和智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七百多万员工中,很大一部分是高学历人才,这种大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边际效用。
比如这两年的航天相关专业,就成为了大学的热门,大量人才被吸纳进去。
别以为七百多万从业者,看起来好像非常多,但实际上却一点都不多。
就以大沙航天城为例子,大沙航天城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大沙航天城。
它包含了12个发射场(其中6个在建)、1个地面指挥中心、3个周边的地面雷达站、17个配套厂区、5个超大型仓库、1个安保中心、1个物流中心(包含专属机场、专属铁路)、6个附属实验室、3个员工小镇。
单单是一个地面指挥中心,就需要相关员工1300~1400人,之所以要多么人,主要是现在发射任务非常密集,出于保证精力的要求,员工通常是3+2的上班模式。
所谓的3+2,即一共是五个班,采用三班倒的轮班制,五个班协调好,保证每一个岗位上,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同时又保证每个人,每个月可以获得12天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