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 所谓忠心,也是可以称斤论两,随时事变化的。
宰辅大人并未如群臣所想, 与儿郎争权,反倒是一门心思地辅佐新帝,以王右相为首的世家一派难得偃旗息鼓,房太保称病不出,如史、韩这等世家巨擘在这新旧主子交替过程中,有默契地保持了沉寂,丝毫不受影响——
甚至韩大郎似因着与新圣人的一层连襟关系,反倒颇受上意肯定,备受青睐。
户部侍郎更有如日中天之势,风头一时无两。
朝政因无权利倾轧拉扯,难得高效地运转起来,上行下效之下,竟有中兴之像。
奇也奇在这一点,自新圣人登基,各地时不时会传来的地龙翻身、颗粒无收等坏消息全数销声匿迹。钦天监揣摩上意,卜了个“奉天承运、大兴”的上吉之卦,一时间,百姓遥呼万岁,随吏治渐清,更是对新上任圣人交口称赞、顶礼膜拜,言其为“天人临世,特来普度众生”云云。
有那夸张些的甚至在家中供起了长身牌位,以保丰年。
百姓日子一好过,朝臣一松垮下来,难免生出了别样心思,对新帝的后宫之事开始格外关切起来。
大半年时限一过,距中山王被斩两月有余,便有那心思活络的揣摩上意,开始上“充盈后宫,广纳佳丽”的谏言。这头一开,类似的折子便跟雪片似的飞来,几乎要将明正殿的案头压垮——
这明正殿,便是原先的明华宫,被新帝充作办公之所,平日里批折子,见臣工都在此处。
原以为这该是你称意我也称意的好事,毕竟“坐拥天下,美人在怀”几乎可以是天下大部分郎君的终极梦想。
奈何新帝不走寻常路,丝毫不理会臣下意见,这些折子一律留中不发,每日便见明正殿伺候的小太监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外运东西。
于是乎——
有那家中有适龄女儿的大员先按捺不住地跳了出来,在早朝时率先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