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查阅典籍,发现根据记载,在建国后二百余年中,尤其是和蒙古关系相对较好的几个时期,历代皇帝曾多次遣使祭祀过成陵。这就好办了,大体照搬即可,但有一点,按照当时的记载,使者都行的君臣之礼。这在嘉靖以前当然没有异议,因为对待前朝帝王,就必须如此行礼。但嘉靖皇帝已经把元世祖请出了历代帝王庙,当时天下无不称颂。如今若是遣使前去祭祀元太祖,还行君臣之礼的话,难免引起争议。
对此,礼部不敢擅专,行文请示内阁。因为是代表皇帝跪,所以内阁也不敢擅专,也得请示隆庆。隆庆问以前是怎么搞的,内阁说,是行君臣之礼。隆庆是个好说话的,便道,那还有什么疑问,照做就是。
但内阁不能坑皇帝,便明言道,当时行君臣之礼没争议,不意味着现在没有。时移世易,我们已经五十年没拜祭过成陵了,现在的人心看法,也与当时大不相同了。
这时候,就看出隆庆的长处来了,他在给内阁的上谕中写道:‘是世庙之前,鞑子犯边厉害,还是之后厉害?如果是之前厉害,那么当然要按照世庙的做法;但如果相反,应该改正。’
第八五八章 婚变(上)
“还是要当心物议啊,毕竟有些人就算情知您是奉旨行事,也会借机生事的。”听了沈默的解释,郑洛面上忧色难去道:“而且大人假装铁木真附体,固然能收到奇效,但若有人借题发挥,说您有辱大臣之体,那该怎么办?”
“今天早晨,我已经做了详细说明,飞递内阁。”沈默淡淡道:“你说的不错,堂堂阁老却公然跳大神,当然有失体统了,这又是我的一条罪状。”
“江南,这……”郑洛皱眉道:“你到底想干什么?”
“授人以柄啊,范溪。”沈默苦笑道:“从今往后,我要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得有个心理准备。”
“这是为何?”郑洛费解道。
“收复河套的功劳,我承受不起。”沈默淡淡道:“我要是一直不犯错误,顺顺当当把河套收回来,高高兴兴领着大军凯旋,离死也就不远了。”
郑洛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怎么,江南,你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收复河套,是为大明打稳了江山,有此不世之功,谁敢动你不成?”一旦将河套收入囊中,不仅具有可耕可牧的千里沃野,还能与宣大,对俺答的土默川形成犄角之攻,他要么自此收敛,要么西去,总之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肆意为祸了。
“范溪,你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沈默表情复杂道:“不错,这一仗确实是关键的一仗,打得也确实很好。如果打成了不胜也不败的温吞水,国家的财力就难以支持。河套非但收不回,国家还要出乱子。所以,一旦打胜了,我这个复套的提议者,和执行者,就真立下不世之功了。但你要说没人敢动我,可就大错特错了。孰不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么?我要是就这么凯旋了,你让皇上拿什么赏我?赏得轻了,他没法跟天下人交代。赏得重了,我承受得起吗?”
说到这,他歉疚的望着郑洛道:“所以请原谅我的自私,我不能有始有终了,得想法子撂了这个挑子,却又不能拿官兵的性命开玩笑,只好拿自己开玩笑了。”
他虽然说得轻松,但郑洛能听出话语背后的沉重与郁闷,更为未来感到迷茫,错愕道:“江南,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除了你,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范溪,你不必如此,没有看到大局已定之前,我是不会撂挑子的。”沈默挺直了腰杆,双眉一扬道:“只要我不想走,别人还动不了我……”两人又谈了许久,直到夜深才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