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就在这时,有府中刀笔小吏进入太史慈的书房,弯身行礼道。手上握着一卷竹简。
“何事?”太史慈有些萧索,道。
“主公有令到。”说着,小吏把手上的竹简上呈给了太史慈。
太史慈眼前一亮,立刻解开了竹简上的绳线,只看了一眼,脸上就露出了大喜的神色,大叫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青锋,立不世之功,今机会到了。”
“速命人点兵马七千人,随我进入长沙。”大叫了一声后,太史慈面色一敛,对着眼前的刀笔小吏下令道。
“诺。”刀笔小吏也是神情振奋,大声应诺了一声,匆匆走了出去。
随即,太史慈又命了亲兵护卫取出甲胄穿在身上,虽然太史慈许久未战,但是这甲胄却是常穿。
更是每日命人擦拭,显得鲜亮无比。
穿在太史慈身上,衬托着犹如神将。
不久后,帐下偏将来报,七千士卒已经集结完毕。太史慈大手一挥,下令道:“出征长沙。”
长沙,太史慈关注了有好些年了。
什么个局势,几条道路,以及多少兵丁驻守,守将何人。这些情报早已经了然于胸,因此,太史慈这个时候下令很果决。
不久后,太史慈率兵七千人出了庐陵,数日后,抵达长沙大县,也是临近庐陵的攸县。
攸县也正是寇封封的长沙郡尉,蜀汉最善守的名将,霍峻屯兵之所。
当年霍峻投奔寇封,立刻封为长沙郡尉,以防备东方的太史慈。寇封看中的正是霍峻的防守能力。
不过,后来霍峻到达长沙以后,就把军队调动到了攸县,安县两座城池中,盖因为这两座城池,才是最临近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