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本来有些诧异,心道以袁绍的身份还需要对谁这么客气,可是一听季方二字,他立刻会过神来了:“颖川陈太丘之子,陈君季方?”
袁绍矜持的点点头,在王允惊讶的目光中,扶着陈谌下了车。其实陈谌才四十多岁,根本不用他扶,但是今天是和并州豪俊每一次见面,他自然要把礼数做足。
“久闻太原王子师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俊杰,今日一见,果然是一表人材。”陈谌冲着目瞪口呆的王允拱了拱手,王允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还礼,一边鞠躬一边道歉道:“先生大名,允闻之久矣。不想今日有幸得见尊严。敢问太丘先生好?”
“多谢。”陈谌连忙正了脸色:“承蒙诸君子挂念。家父身体康健。”
“太丘出山,大汉有望矣。”王允毫不掩饰脸上的崇敬之情:“天子虽然年轻,宋家父子虽然愚笨,这件事却是做得非常妥当。”
陈谌连连谦虚。王允客客气气的侧着身子,以一种非常恭敬的姿态把陈谌迎进门,袁绍也不介意,反而更加稳重,亦步亦趋的跟在陈谌身后。
堂上坐着太原郡的豪强,有一些还是刺史府的掾属,是其他各郡的名流,见王允引着一个中年人走了进来,都以为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司马,一起赶上来行礼,七嘴八舌的说着景仰之情。
王允大笑,把袁绍请到面前,带着敬佩之意说,你们认错人了,这才是袁司马,这位是他的宾客,不过也是位大名士,是大名鼎鼎的陈太丘的儿子陈季方先生。
众人错愕,随即又感慨不已,大夸袁绍身负盛名,却还是这么礼贤下士,不以家世尊贵而自负,足以为人楷模。
袁绍和陈谌演这么一出,本来的目的就是表现袁绍的礼敬士人,现在目标圆满完成,自然是心满意足。王允向他们一一引荐并州的才俊,袁绍与他们一一寒喧,他见多识广,从小又是和这些人打交道打惯的,热情而又不失礼节,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友好和欣赏,不少人的名字和事迹他都有所耳闻,适时的提出来表扬一番,让对方觉得非常有面子。
因为等待而显然有些烦闷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很多人差点都忘了今天的主客是亲任刺史大人刘修,他们觉得袁绍才是今天最重要的客人。直到袁绍提醒,王允这才一拍脑袋,沉下了脸,不快的说道:“刘大人说有点事,马上就到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没来。”
袁绍佯作诧异:“你不知道吗?刘大人出城去送董卓了。”
王允的脸色顿时变得非常难看,旁边叽叽喳喳的人也慢慢的沉寂下来。董卓做并州刺史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非常差。董卓本人很粗鲁,标准的武人出身,又是走宦官的路子做官的,手下那帮人又没什么文化,虽然董卓还算是管得严,但是祸害地方的事也没少做,给并州人留下的印象非常坏。要不然王允他们也不至于不给他饯行。
王允很不高兴,他知道刘修开始没把董卓当回事,袁绍当面让董卓下不了台,刘修也没有制止,以为刘修虽然没什么学问,毕竟是大儒卢植的弟子,多少算是读书人,想法应该和他们更接近一些,这才安排了盛大的接风宴,却把董卓排除在外。
没曾想,他完全猜错了,刘修把他们这些人晾在这里,亲自赶到城外给董卓送行,这让他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对这些并州名士,他摸错了刘修的脉,对刘修,他冷落董卓,会不会让他心理有兔死狐悲之感,留下不好的印象?董卓会不会对刘修说些对他不利的话?
王允不敢再耽搁,立刻赶往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