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页

刘修微微一笑,眼中的悲凉一扫而尽,瞬间恢复了阳光爽朗的笑容,他瞟了荀彧的袖子一眼,嘴角一挑:“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文若近之矣。”

荀彧连连谦虚,刘修说的这句话是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河间献王的评语,用在他身上倒是贴切,可是他却不敢自居。“早就听公达说,明将军不喜经籍,却颇通史书,讽诵皆上口。今日一见,可见言之不虚。”

“哈哈哈……”刘修大笑,摆手道:“切勿听公达所言,我看史书,其实只是想知道一些古今事罢了。经籍玄奥,非我所能。当待解甲之后,于山林之中再去品读。”

荀彧抿嘴一笑,知道刘修这是不喜经籍的推脱之辞,也不分辩,说明来意,他是奉他母亲唐氏之命来请唐英子到荀府见面的,原本应该由他的长兄来,可是长兄正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他就自告奋勇的来了。

刘修心领神会,知道他的长兄不是忙,是看不上他,而荀彧之所以来,也不仅仅是接唐英子去荀府这么简单,他肯定是听荀攸说过他,所以赶来亲眼看一看。也正因为知道荀彧的来意,所以他刚才才要说那么几句,不过荀彧是人精,在他面前演戏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偶尔露峥嵘,留一点神秘感就行了,装得太多反而容易露出破绽。

他也没指望荀彧因此就从了他,荀家经过几代经营,如今已是颍阴当之无愧的名门,前颍阴令苑康亲自命名的高阳里就是最亮的招牌。苑康名列八及,有他帮助宣扬名声,荀家已经完成了从地方豪强到名士的华丽转身。荀氏八龙虽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从荀淑称神君开始,荀家代有二千石高官和饱学大儒却是不争的事实。他虽然少年成名,官居卫将军,但在士林之中,荀家依然是俯视他。

然而难归难,努力还是要努力的,既然荀攸能够放弃袁家,转而投入他的幕府,荀彧就也有可能。荀彧在观察他,他也要观察荀彧。鲁迅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近乎妖”,无独有偶,也有人称荀彧的神机妙算是巫师式的预言,在这种出类拔萃的真正智者面前,刘修知道自己虽然有一些外挂,卖弄点小聪明不成问题,但斗心智未必就是这些人的对手,与其如此,不如坦诚以待,宁可藏拙,不可献丑。

所以当荀彧客套的夸他在北疆的战绩的时候,他很谦虚的说,那是荀攸和贾诩的功劳,是赵云、吕布的功劳,当荀彧夸他在并州的政绩的时候,他又谦虚的说,那是王允和并州士人的功劳,我只是适逢其会,帮着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罢了。

果不其然,他这种谦逊的态度给荀彧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两人初次见面的距离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荀彧开始放开了心态,说起一些闲事,间杂着一两句对时世的评论。

他很轻松,但是刘修却一点也不轻松,说得严肃一点,这可能是荀彧对他的面试。一个人谦虚也好,有怜悯之心也好,那只是道德方面的事情,而荀彧这样的人,荀家这样的家族要选择一个人,绝不会仅仅因为对方是道德君子,他们同样注重能力。用兵的能力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如果只知道打仗,却不通政事,那终究不过是个武人而已,对于荀彧这样的人来说,大概不会甘心服从于一个纯粹的武人。

刘修说得更少,相反倒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一个与荀家有关的问题。为什么荀家的先祖荀子是个儒家,后来却教出了两个法家弟子?

荀彧沉默了很久,最后才说,“李斯在秦国为相的时候,荀卿为此生气得几天没吃饭,他从来不赞成这两个弟子的所作所为。他认为他们抛弃了礼义的核心,只取走了法治的外衣。荀卿的思想其实是外法内儒,而后人却是外儒内法。”

刘修非常意外,他琢磨了好一会。才试探的说道:“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以仁者之心立法,有法者之心行法。”

荀彧点点头:“将军所言正是。这就是循吏和酷吏的区别,循吏也重法,但法不外乎人情,教化为先,导民向善,而酷吏却以杀虐为能,看起来唯法是从,实际上是只把法当作杀人的借口,认为严刑峻法可使民畏,民畏则天下不乱,可是他们忘了,当民不畏死的时候,任何严刑峻法都会失去作用,只会招来更暴虐的报复。”他长叹了一口气,“一个在严刑峻法下颤抖的人,很可能也是一个渴望权力,渴望向别人施暴的人。”

作为一个经历过法制观念薰陶的社会公民,刘修不可能完全赞成荀彧的意见,但是他也无法反驳荀彧的观点,对荀彧说现代化的法制观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相对于现在实行的内法外儒来说,荀子的外法内儒显然更人性化一些。

当然,这也绝对不会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最终解决方案,人治、法治,都各有其优缺点,人们总在这其中摇摆。